绪论
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2. 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
5. 本书的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一章 分析前提:中国货币中性的实证检验
1.1 关于货币中性的理论述评
1.1.1 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1.1.2 新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1.1.3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理论
1.1.4 货币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1.1.5 实际经济周期的货币中性理论
1.1.6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实证研究
1.1.7 国内关于货币中性的理论研究
1.2 中国货币中性的实证检验
1.2.1 理论模型与检验方法
1.2.2 数据说明
1.2.3 检验过程与分析
1.3 货币短期非中性理论假说与中国的实际
1.3.1 价格粘性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模型
1.3.2 中国的价格和工资粘性制度因素分析
第二章 分析假定:货币政策传导的特性与分析局限
2.1 货币供给内生性特征与外生性假定
2.1.1 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研究及回顾
2.1.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货币供给内生或外生性
2.1.3 分析目标与货币供给外生性假定
2.2 传导效果的非对称性特征与分析结构假定
2.2.1 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理论研究及形成假说
2.2.2 货币政策效果非对称性的理论分析
2.2.3 分析结构与对称性假定
2.3 政策时间非一致性特征与现实假定
2.3.1 周期决策与时间一致性
2.3.2 短期最优货币政策与物价变动
2.3.3 长期最优政策的可能性与时间非一致性
2.3.4 本书分析的现实假定
2.4 传导系统的复杂性特征与简化假定
2.4.1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的简单回顾
2.4.2 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的整体框架
2.4.3 分析局限与简化假定
第三章 传导子系统Ⅰ: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3.1 利率传导理论及相关文献述评
3.1.1 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理论
3.1.2 托宾的利率传导理论
3.1.3 莫迪格利安尼的利率传导理论
3.1.4 实证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3.2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3.2.1 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与代理变量选择
3.2.2 计量模型与变量、数据说明
3.2.3 数据处理与单位根检验
3.2.4 VAR模型及其分析
3.3 实证结论及分析
3.3.1 实证分析结论
3.3.2 对结论的制度性分析
第四章 传导子系统Ⅱ: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4.1 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理论回顾
4.1.1 信贷传导的基础理论
4.1.2 信贷传导的渠道理论
4.1.3 有关信货渠道的争论与研究进展
4.1.4 有关银行信货传导的实证研究
4.2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4.2.1 分析框架与数据说明
4.2.2 数据的基础性检验
4.2.3 VEC模型与分析
4.3 实证结论及分析
4.3.1 实证分析结论
4.3.2 对结论的现实分析
第五章 传导子系统Ⅲ:中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5.1 资产价格传导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
5.1.1 资产价格传导理论
5.1.2 实证研究文献回顾
5.2 我国证券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5.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5.2.2 分析指标与数据说明
5.2.3 数据的基础性检验
5.2.4 VEC模型及分析
5.3 实证结论及分析
5.3.1 实证分析结论
5.3.2 对结论的现实分析
第六章 传导系统Ⅳ:中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6.1 汇率传导渠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回顾
6.1.1 凯恩斯的汇率传导理论
6.1.2 货币学派的汇率传导理论
6.1.3 其他汇率传导理论
6.1.4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证研究
6.2 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6.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6.2.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VEC模型及分析
6.3 实证结论与分析
6.3.1 实证分析结论
6.3.2 对结论的现实分析
第七章 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与市场化改革
7.1 避免经济周期波动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选择
7.1.1 货币政策目标
7.1.2 货币政策工具
7.1.3 货币政策操作规则
7.2 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市场化改革措施
7.2.1 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7.2.2 进一步加快货币市场建设
7.2.3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
7.2.4 选择灵活的汇率调整途径
7.2.5 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补论
参考文献
附1:本书中英文人名对照表
附2:本书中英文名词概念对照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