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系列:通信概论(第2版)
作者:(美)戈乐涅沃斯基 等著,田华 等译
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6
页数:445
定价:55.00 元
ISBN-13:9787121107948
ISBN-10:7121107945
去豆瓣看看 第一部分 通信技术基础
第1章 电信技术基础
1.1 传输线
1.1.1 电路
1.1.2 信道
1.1.3 支线与中继线
1.1.4 虚电路
1.2 网络连接的类型
1.3 电磁频谱和带宽
1.3.1 电磁频谱
1.3.2 带宽
1.4 模拟传输和数字传输
1.4.1 模拟传输
1.4.2 数字传输
1.4.3 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的比较
1.4.4 模数转换:编解码器和调制解调器
1.5 复用技术
1.5.1 FDM
1.5.2 TDM
1.5.3 STDM
1.5.4 智能复用
1.5.5 逆向复用
1.5.6 WDM,DWDM以及CWDM
1.6 电信技术的政策导向及监管
1.6.1 监管背景
1.6.2 政策制定者和监管部门
1.6.3 主要监管事务
1.6.4 互联网管理
1.6.5 标准化组织
第2章 传统传输介质
2.1 双绞线
2.1.1 双绞线的特性
2.1.2 双绞线分类
2.1.3 双绞线的应用
2.1.4 模拟双绞线和数字双绞线
2.1.5 双绞线的优缺点
2.2 同轴电缆
2.2.1 同轴电缆的特性
2.2.2 同轴电缆的应用
2.2.3 同轴电缆的优缺点
2.3 微波
2.3.1 微波的特性
2.3.2 微波的传统应用
2.3.3 微波的优缺点
2.3.4.微波技术新时代:无线宽带技术
2.4 卫星
2.4.1 卫星的频率分配
2.4.2 卫星网络的划分
2.4.3 卫星轨道
2.4.4 卫星的应用
2.4.5 卫星的优缺点
2.5 光纤
2.5.1 光纤的特性
2.5.2 光纤系统的组成
2.5.3 光纤系统如何实现信号传输
2.5.4 光纤系统的进展:EDFA和WDM
2.5.5 光纤系统的应用
2.5.6 光纤的优缺点
第3章 通信信道的建立
3.1 连接的建立:组网模式和交换模式
3.1.1 组网模式
3.1.2 交换模式
3.2 PSTN和互联网
3.2.1 PSTN的特点
3.2.2 互联网的特点
3.2.3 下一代网络——融合的网络
第4章 公共交换电话网
4.1 PSTN的基础结构
4.1.1 服务提供商
4.1.2 网络接入
4.1.3 接入业务
4.1.4 传送业务
4.1.5 PSTN架构
4.2 传输网结构
4.2.1 PDH结构
4.2.2 SDH/SONET的结构
4.3 信令系统
4.3.1 SS7的结构
4.4 智能网
4.4.1 先进智能网
4.5 SS7和下一代网络
4.5.1 下一代网络和PSTN
第二部分 数据网和互联网
第5章 数据通信基础
5.1 数据通信的演进
5.1.1 数据通信结构
5.1.2 数据通信流量
5.2 数据流
5.2.1 DTE,DCE,传输信道和物理接口
5.2.2 调制解调器和调制
5.2.3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5.2.4.编码方案:ASCII,EBCDIC,Unicode和Beyond
5.2.5 传输模式:异步和同步传输
5.2.6 差错控制
5.3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5.3.1 OSI参考模型
5.3.2 TCP/IP参考模型
5.3.3 FCP协议栈与OSI模型的比较
第6章 局域网
6.1 局域网基础
6.1.1 局域网的概念和优点
6.1.2 局域网的构成
6.2 局域网特征
6.2.1 局域网传输介质
6.2.2 局域网传输技术和标准
6.2.3 局域网接人方法
6.2.4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6.3 局域网互连和网络互连技术
6.3.1 集线器
6.3.2 局域网交换机
6.3.3 虚拟局域网
6.3.4 网桥
6.3.5 路由器
6.3.6 IP交换机
第7章 广域网
7.1 电路交换网络
7.1.1 基于租用线的网络
7.1.2 基于ISDN的网络
7.2 分组交换网络
7.2.1 X.25
7.2.2 帧中继
7.2.3 ATM
7.2.4 IP和ATM
第8章 互联网与IP基础设施
8.1 互联网基础
8.1.1 互联网简史
8.1.2 互联网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
8.1.3 互联网协议
8.1.4 互联网架构
8.2 互联网寻址和地址解析
8.2.1 寻址和路由机制
8.2.2 IPv4寻址
8.2.3 IPv6寻址
8.2.4 域名系统
8.3 互联网组织
8.3.1 POP结构的演变
8.3.2 互联网的挑战和变化
8.3.3 服务供应商和网际互连
8.4 IP服务质量
8.4.1 QoS机制
8.4.2 排队机制
8.4.3 IP QoS序列
8.5 互联网的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
8.5.1 下一代互联网
8.5.2 星际网络
8.5.3 具备互联网功能的设备
8.5.4 射频识别应用
8.5.5 会话初始化协议技术
8.5.6 数字对象和图书馆
8.5.7 语义网
第三部分 新一代网络
第9章 IP业务
9.1 IP业务的演化过程
9.2 IP电话
9.2.1 IPT的发展
9.2.2 IVT网络
9.2.3 IP话音标准
9.2.4.VoIP呼叫信令协议
9.2.5 ENUM:电话号码映射
9.3 IPTV
9.3.1 IPTV与流媒体的比较
9.3.2 IPTV架构
9.4 虚拟专用网
……
第10章 下一代网络
第11章 光网络
第12章 宽带接入
第四部分 无线通信
第13章 无线通信基础
第14章 无线广域网
第15章 WMAN、WLAN和WPAN
第16章 新兴的无线应用
术语与缩略语
Lillian Goleniewski是LIDO机构的创始人和总裁。LIDO是一个国际认可的,为电信技术、业务以及网络领域提供教育、信息以及咨询的机构。
Goleniewski女士举办过大量的通信技术讲座,她开办的研讨班和一系列网络学校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亚洲、澳洲、非洲、欧洲、中东、北美以及南美广受欢迎。为方便学习,Goleniewski女士在此基础上编著了Telecommunications Essentials一书。鉴于通信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于2006年出了第二版,着重反映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Goleniewski女士积极参与主流产业论坛的设计、发展工作。自1991年以来担任全球多个协会的行业顾问委员会成员,其中包括COMDEX、ComNet、E.J.Krause的EXPO COMM以及IIR协会。
Goleniewski女士担任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奖(GII奖)的评委,是互联网贸易标准的发起人,也是密歇根信息网络(MIN)技术委员会成员,加州下一代互联网基金项目的评审人,担任旧金山州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是技术授权网络(TEN)、IEEE以及IEEE计算机协会会员。
在组建LIDO机构之前,Goleniewski女士在美国公共事业研究发展部门的电力研究院(EPRI)担任电信领域的执行理事。在加入EPRI之前,担任旧金山电信咨询公司的副董事长。
Goleniewski女士以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的最优等生荣誉毕业于密歇根州底特律的韦恩州立大学,同时拥有心理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学位。根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授权,Goleniewski女士负责人类感知以及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Goleniewski女士的波兰语讲得十分流利而且高雅,她的俄语和法语也很好。
《通信概论(第2版)》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电信技术基础,主要包括电信技术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传输介质及传统的电话网结构。第二部分介绍数据通信网及因特网,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局域网、广域网、因特网的结构及演进。第三部分为下一代网络(NGN),主要包括基于IP的业务、NGN的结构、下一代光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第四部分讲述无线通信,主要涉及无线通信的基本概念与技术基础、无线广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及应用领域。无线通信尤其是无线宽带接入是当前通信领域最前沿、最热门的话题,《通信概论(第2版)》在第四部分中对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以及3G、4G和5G都有介绍,对宽带无线接入的相关标准及技术也有全面介绍。
《通信概论(第2版)》适合通信工程技术及通信服务领域的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通信概论”类课程的教材或电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