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系统思维》再版序
  自序
  引言
  第一编 整观宇宙
  一 《周易》系统观
  (一)如何看待《周易》
  (二)圜道与中国思维
  1.圜道观之表现
  2.圜道观评价
  (三)《易经》天人观及影响
  1.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物
  2.人天、主客相融合
  3.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从系统和信息观点看《周易》
  1.整体观念
  2.关系与结构
  3.平衡与稳定
  4.全息系统
  (五)《易传》象论及其他
  1.“象”规定了研究的层面
  2.据象归类,整体划分世界
  3.“象”是功能模型
  4.意象思维的实践与理论
  二 承前启后的《吕氏春秋》
  (一)宇宙一体化理论
  1.宇宙万物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侧重认识事物的功能动态
  3.着眼于关系和结构
  4.天人相应
  (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三)视社会为控制系统
  三 系统哲学的演化
  (一)从龙说起
  (二)三大综合,两大分化
  1.西周
  2.春秋战国
  3.秦汉
  4.魏晋
  5.两宋
  (三)几个特点
  1.奇妙的对称
  2.墨、法的命运
  3.理的尊崇
  4.不安的主题
  5.同化机制
  第二编 统筹管理
  一 儒家社会管理学——从孔子到董仲舒
  (一)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人
  (二)实现管理的两大杠杆
  (三)君、臣、民的协同
  1.君为国之枢机,同时也要受到约制
  2.君、臣、民的关系是相互的,君主应主动爱护臣民
  3.建立相互调节的管理结构
  (四)可靠的通信联系
  (五)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六)儒学的特点和历史的选择
  1.重视社会的整体调节,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
  2.在等级制度的范围内,允许个性发展
  3.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和亲的纽带
  4.主张人要当作人来管理和使用
  二 智慧胜刚强——孙子战略管理思想解析
  (一)战略决策三原则
  1.“五经”、“七计”,“算”决胜负
  2.兵闻拙速,未睹巧久
  3.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二)因敌制胜的形论
  1.我专敌分
  2.避实击虚
  3.“兵形象水”
  4.巧计动敌
  (三)不责人而求势的势论
  1.“投之于险”
  2.“奇正之变”
  3.“击其惰归”
  4.形圆不败
  (四)知重于兵的知论
  1.信息是战略行动的依据
  2.信息战
  3.信息反馈
  4.信息中枢的优化
  (五)“君命有所不受”的法论
  1.强调军事系统的特殊性
  2.协调将卒关系
  3.“治众如治寡”
  (六)与儒、道、法比较
  1.管理三支点
  2.系统内外的划分
  3.普遍性与现实性
  第三编 辨证论医
  一 中医学特色的由来
  (一)阴阳
  1.阴阳概念不同于矛盾概念
  2.阴阳是功能动态性概念
  3.强调整体平衡和调节
  4.阴阳反照
  (二)五行
  (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四)中国式的信息方法
  1.间接认识
  2.人身全息现象论
  3.视人身为信息调控系统
  (五)未来和竞争
  二 阴阳时间医学
  (一)阴阳时间观
  1.万事成败的关键
  2.时间是具体的
  3.“时”与“道”相互渗透
  4.时间有圜形结构
  5.宇宙节律的统一性
  (二)人身与阴阳节律
  1.年节律
  2.日节律
  3.月节律
  4.超年节律
  (三)摄生和诊疗中的时间因素
  1.关于摄生
  2.关于诊法
  3.关于用药
  4.刺法
  (四)现代研究
  第四编 圜道审美
  一 阴阳五行学说的音乐美学
  (一)阴阳五行与五声六律
  (二)艺术之美在于“和”
  (三)音乐的作用
  1.省风
  2.养性
  3.治世
  (四)值得重新研究的“神秘”因素
  二 阴阳五行与中国艺术
  (一)人是宇宙中心与抒发
  (二)抒发与宇宙一体
  (三)神动之美,神动之真
  (四)“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
  (五)有生有制,美在中和
  (六)程式理论,程式之美
  (七)盘桓往复的时空观念
  第五编 生态农学——兼论其他
  一 “天—地—人”与中国农学
  (一)天与农学
  (二)地与农学
  (三)人与农学
  (四)关于“天—地—人”与思维方式
  二 传统农学的方向
  (一)寻求最佳生态关系
  1.非生物环境的最佳生态
  2.生物环境的最佳生态
  3.用阴阳概括的尝试
  (二)在循环中求得永新
  1.整地循环
  2.用养结合
  3.撂荒—休闲—轮作
  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能循环
  (三)从有限中索取无限
  1.精耕细作
  2.“盗天地之时利”
  3.巧妙经营,少种多收
  三 地利与人力的运筹
  (一)“上田弃亩,下田弃”
  1.整体与局部属性的差异原理
  2.结构决定功能
  3.全息、模拟和阴阳平衡
  (二)“一亩三,岁代处”
  1.系统的动态性和变易性
  2.圜道和类比
  (三)“区田以粪气为美”
  1.复杂系统具有多级结构、多级层次
  2.“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空间分配
  3.化整为零,发挥局部优势
  (四)“将地偏爱偏重”
  1.集中优势,提高效率
  2.质优于量,力求质变
  3.各个击破,以弱胜强
  四 古代科技系统思维例举
  (一)阴阳合历
  (二)北斗和二十八宿
  (三)圭表原理
  (四)《山海经》的五方地理观
  (五)都江堰和灵渠
  (六)“齐之以味”与“炉火纯青”
  (七)铜绿山古矿井
  1.合理布置矿井巷道
  2.采用上向式分层开采法
  3.利用气压差通风
  4.矿井选址在富集易采处
  (八)《考工记》制车
  1.把综合方法与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2.强调整体与局部必须协调一致
  3.应用数学方法为整体设计服务
  4.找出系统的逻辑起点
  5.把“人—机”关系置于重要地位
  (九)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十)方剂、炼丹、火药
  (十一)从雕版到活字
  (十二)“一举而三役济”
  (十三)群炉汇流法
  (十四)联窑
  作为开始的结语:文化基因与中国思维的女性偏向
  附录
  1996年重印补叙——继承?和实?时归
  论信息的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