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2版)

第一编 先秦文学批评
绪说
第1章 礼乐文明与先秦文论
第一节 礼乐文明的形成
礼乐文明的核心是对人性教化的升华
礼乐文明是种综合型的文明体系
礼乐文明与宗法制度
礼乐文明与人格道德教育
第二节 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
礼乐文明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诗乐舞的分离与文学观念的进化
“文”的观念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精神
第2章 儒家文论
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的忧道思想与人格精神
“兴观群怨”说
“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
第二节 孟子的文论
士的独立人格精神和文化批判职责
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尊贵
人格本体的审美学说
“以意逆志”的诗学阐释观念
“知言养气”说
“知人论世”论
第三节 荀子的文论
“性恶论”
“养情说”
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乐合同,礼别异
第四节 《周易》与文论
论阴阳之和与艺术辩证法
论意蕴与形象
论“神感”
第3章 道家文论
第一节 老子与文学批评
对礼乐文明的批评与反思
“有无相生”与文艺批评
“美言不信”与批评方法
第二节 庄子与文学批评
以自然天真为美
“逍遥游”与人格自由
虚静与物化
言意之辨与文艺关系
第4章 墨家与法家的文艺观
第一节 墨子的“非乐”观
“非乐”观
“民本”思想
“功利主义”文艺观
第二节 韩非的文艺观
“以法为教”及“以吏为师”
否定儒家的教化论专制
统治者并不否定歌功颂德
第5章 《吕氏春秋》与先秦文学批评的融会
第一节 贵生重己的审美主体论
强调“全性之道”
“入本”思想
“适性”、“贵生”、
“重己”的审美主体论
第二节 论音乐的“和”与“适“声出于和,和出于适”的命题
从音乐起源的角度谈“和”
“适”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心境设定
“心必和平然后乐”与主体论
“音亦有适”与客体论
“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与审美主客体的合
第二编 两汉文学批评
绪说
第6章 汉代儒家文论
第一节 《乐记》的文艺观
音乐对人格境界的激励。
尚雅贬俗的审美观
“审乐而知政”的音乐功用论
“乐内礼外”说
第二节 《毛诗序》的诗学观
情志融合的审美观念“六义说”
“美刺”并举的功用观
“美刺”通过比兴而展现
“主文而谲谏”的讽谏论
第三节 汉代辞赋理论
扬雄的辞赋论
对荀子原道、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的弘扬
以天道为本,以神心为用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班固的辞赋论
班固对屈原《离骚》的批评
班固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围绕《离骚》公案的争论
第7章 汉代融会儒道的文论
第一节 《淮南子》与文论
以道为贵的文艺观
以自然之道为美
融合儒道的礼乐自然论
倡言“无声之乐”
第二节 司马迁的文论
人生遭际与“发愤著书”
接受道家情性自然观念
信仰孔子的精神人格
“发愤著书”与写作实践
“发愤著书”思想的后世承传
司马迁的人文意识和实录精神
依据自己
的人生体验来评价屈原和《离骚》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倡真诚,讲实美
疾虚妄,斥夸饰
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绪说
第8章 文学批评的兴盛与风采
第一节 人生活动与文学批评
人生遭际与文学创作
生命体验与文艺批评
士人悲剧与
审美超越
寄情山水与主体建构
第二节 玄学精神与文学批评
王弼对精神本体的阐发
王弼对自然之道的阐发
王弼对
情性论的阐释
王弼的“言意”理论
郭象的“玄冥独化论”
郭象对名教与自然的调和
第三节 佛学与文学批评
佛学对士大夫主体诗性精神的陶冶
佛教精神论对文艺批评
重神观念的影响
第9章 魏晋文论的自觉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与“文气说”
“文气说”与文学风格论
“文气说”与文学批评论
曹丕的作家论与文体论
曹丕的文学价值观
第二节 嵇康的人生哲学与文艺批评
《声无哀乐论》——融合儒道的音乐美学观
《养生论》——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天合
《琴赋》与《广陵散》——乐境与理想
第三节 陆机《文赋》与文论
文学构思论
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价值观
论文艺的“应、和、悲、雅、艳”
“应感之会”与灵感
第四节 葛洪的文论
从重视人的主体价值角度重估文学的价值
在文章表达情志
的观念之上倡言文学进化
第10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一节 刘勰的精神世界与《文心雕龙》
刘勰的身世经历和精神世界
刘勰思想兼融儒道玄佛
刘勰对王弼举本统末方法的借鉴
第二节 “原道”与“自然”合一的文学观
“原道”与“自然”相合的文学观
刘勰推崇文艺的情感教化力量
情采相符,文质彬彬的文学审美理想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分层研究
刘勰的“神思说”与“物感”、“比兴”、“夸饰”、“熔裁”等相关范畴
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刘勰的文学鉴赏论
刘勰的文体论
第11章 钟嵘《诗品》的诗学观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与诗歌批评
《诗品》的历史意识与忧患精神
《诗品》的源流批评方法论
《诗品》以品鉴为中心的批评论
第二节 “物感说”与“世情说”
钟嵘对“物感说”的继承和阐扬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钟嵘的诗歌审美理想
钟嵘“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
第三节 “三义说”与“滋味说”
“三义说”与五言诗的创作
以味论诗的“滋味说”
第四节 “自然英旨”的诗评标准
反对过分用典的“直寻”说
反对雕饰声律的“真美”观
第12章 南朝文学观的多元交融
第一节 挚虞与裴子野的文论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劝美惩恶,王化本焉”——裴子野的《雕虫论》
第二节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与萧子显的文学观
“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的文学观
“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精灵荡摇”——萧绎的文学观
“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藻”——萧统的文学观
“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萧子显的文学观
……
第13章 北朝的历史
第四编 隋唐文学批评
第14章 隋代至盛唐的文学批评
第15章 中晚唐诗学批评
第16章 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第五编 宋金元文学批评
第17章 北宋文学批评
第18章 南宋文学批评
第19章 两宋的词论
第20章 金元文学批评
第六编 明清文学批评
第21章 明代格调与性灵派文论
第22章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
第23章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文论
第24章 清代前期至中期的诗学
第25章 桐城派古文理论
第26章 清代的词论
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第七编 近现代文学批评
第28章 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兴起
第29章 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学说
教学大纲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作者简介
绪说
第1章 礼乐文明与先秦文论
第一节 礼乐文明的形成
礼乐文明的核心是对人性教化的升华
礼乐文明是种综合型的文明体系
礼乐文明与宗法制度
礼乐文明与人格道德教育
第二节 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
礼乐文明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诗乐舞的分离与文学观念的进化
“文”的观念解析
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精神
第2章 儒家文论
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
孔子的忧道思想与人格精神
“兴观群怨”说
“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
第二节 孟子的文论
士的独立人格精神和文化批判职责
强调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尊贵
人格本体的审美学说
“以意逆志”的诗学阐释观念
“知言养气”说
“知人论世”论
第三节 荀子的文论
“性恶论”
“养情说”
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乐合同,礼别异
第四节 《周易》与文论
论阴阳之和与艺术辩证法
论意蕴与形象
论“神感”
第3章 道家文论
第一节 老子与文学批评
对礼乐文明的批评与反思
“有无相生”与文艺批评
“美言不信”与批评方法
第二节 庄子与文学批评
以自然天真为美
“逍遥游”与人格自由
虚静与物化
言意之辨与文艺关系
第4章 墨家与法家的文艺观
第一节 墨子的“非乐”观
“非乐”观
“民本”思想
“功利主义”文艺观
第二节 韩非的文艺观
“以法为教”及“以吏为师”
否定儒家的教化论专制
统治者并不否定歌功颂德
第5章 《吕氏春秋》与先秦文学批评的融会
第一节 贵生重己的审美主体论
强调“全性之道”
“入本”思想
“适性”、“贵生”、
“重己”的审美主体论
第二节 论音乐的“和”与“适“声出于和,和出于适”的命题
从音乐起源的角度谈“和”
“适”作为审美过程中的心境设定
“心必和平然后乐”与主体论
“音亦有适”与客体论
“衷也者适也,以适听适则和”与审美主客体的合
第二编 两汉文学批评
绪说
第6章 汉代儒家文论
第一节 《乐记》的文艺观
音乐对人格境界的激励。
尚雅贬俗的审美观
“审乐而知政”的音乐功用论
“乐内礼外”说
第二节 《毛诗序》的诗学观
情志融合的审美观念“六义说”
“美刺”并举的功用观
“美刺”通过比兴而展现
“主文而谲谏”的讽谏论
第三节 汉代辞赋理论
扬雄的辞赋论
对荀子原道、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的弘扬
以天道为本,以神心为用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班固的辞赋论
班固对屈原《离骚》的批评
班固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
围绕《离骚》公案的争论
第7章 汉代融会儒道的文论
第一节 《淮南子》与文论
以道为贵的文艺观
以自然之道为美
融合儒道的礼乐自然论
倡言“无声之乐”
第二节 司马迁的文论
人生遭际与“发愤著书”
接受道家情性自然观念
信仰孔子的精神人格
“发愤著书”与写作实践
“发愤著书”思想的后世承传
司马迁的人文意识和实录精神
依据自己
的人生体验来评价屈原和《离骚》
第三节 王充的文学批评
倡真诚,讲实美
疾虚妄,斥夸饰
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绪说
第8章 文学批评的兴盛与风采
第一节 人生活动与文学批评
人生遭际与文学创作
生命体验与文艺批评
士人悲剧与
审美超越
寄情山水与主体建构
第二节 玄学精神与文学批评
王弼对精神本体的阐发
王弼对自然之道的阐发
王弼对
情性论的阐释
王弼的“言意”理论
郭象的“玄冥独化论”
郭象对名教与自然的调和
第三节 佛学与文学批评
佛学对士大夫主体诗性精神的陶冶
佛教精神论对文艺批评
重神观念的影响
第9章 魏晋文论的自觉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与“文气说”
“文气说”与文学风格论
“文气说”与文学批评论
曹丕的作家论与文体论
曹丕的文学价值观
第二节 嵇康的人生哲学与文艺批评
《声无哀乐论》——融合儒道的音乐美学观
《养生论》——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天合
《琴赋》与《广陵散》——乐境与理想
第三节 陆机《文赋》与文论
文学构思论
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价值观
论文艺的“应、和、悲、雅、艳”
“应感之会”与灵感
第四节 葛洪的文论
从重视人的主体价值角度重估文学的价值
在文章表达情志
的观念之上倡言文学进化
第10章 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一节 刘勰的精神世界与《文心雕龙》
刘勰的身世经历和精神世界
刘勰思想兼融儒道玄佛
刘勰对王弼举本统末方法的借鉴
第二节 “原道”与“自然”合一的文学观
“原道”与“自然”相合的文学观
刘勰推崇文艺的情感教化力量
情采相符,文质彬彬的文学审美理想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分层研究
刘勰的“神思说”与“物感”、“比兴”、“夸饰”、“熔裁”等相关范畴
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刘勰的文学鉴赏论
刘勰的文体论
第11章 钟嵘《诗品》的诗学观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与诗歌批评
《诗品》的历史意识与忧患精神
《诗品》的源流批评方法论
《诗品》以品鉴为中心的批评论
第二节 “物感说”与“世情说”
钟嵘对“物感说”的继承和阐扬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钟嵘的诗歌审美理想
钟嵘“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
第三节 “三义说”与“滋味说”
“三义说”与五言诗的创作
以味论诗的“滋味说”
第四节 “自然英旨”的诗评标准
反对过分用典的“直寻”说
反对雕饰声律的“真美”观
第12章 南朝文学观的多元交融
第一节 挚虞与裴子野的文论
“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劝美惩恶,王化本焉”——裴子野的《雕虫论》
第二节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与萧子显的文学观
“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的文学观
“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道会,精灵荡摇”——萧绎的文学观
“事出于深思,义归乎翰藻”——萧统的文学观
“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萧子显的文学观
……
第13章 北朝的历史
第四编 隋唐文学批评
第14章 隋代至盛唐的文学批评
第15章 中晚唐诗学批评
第16章 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第五编 宋金元文学批评
第17章 北宋文学批评
第18章 南宋文学批评
第19章 两宋的词论
第20章 金元文学批评
第六编 明清文学批评
第21章 明代格调与性灵派文论
第22章 明代的戏曲与小说批评
第23章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文论
第24章 清代前期至中期的诗学
第25章 桐城派古文理论
第26章 清代的词论
第27章 清代小说戏曲批评
第七编 近现代文学批评
第28章 近现代文学批评的兴起
第29章 近现代文学批评的代表学说
教学大纲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作者简介
袁济喜,1956年生,上海人,1978-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1985年毕业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赴日本九州大学访学,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的成员,首批获得该工程的项目资助,两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推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与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候选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等,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打破以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静观模式,侧重从整个发展史的角度未阐述中国文学批评史,注重文学批评与思想史、哲学、美学等相邻人文学科的联系,并从学术史的整理与论述层面,阐明了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版与时俱进,密切追踪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进展,修订了部分章节,对上一版论述较为简略的文学理论作了补充,同时还修正和改进了一些理论观点和认识结论,因而体例更完备,内容更丰富。
全书详略分明,语言简约凝练,非常适合实际的讲授和学习。
第二版与时俱进,密切追踪当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进展,修订了部分章节,对上一版论述较为简略的文学理论作了补充,同时还修正和改进了一些理论观点和认识结论,因而体例更完备,内容更丰富。
全书详略分明,语言简约凝练,非常适合实际的讲授和学习。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