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精选(增订版)
作者:鲁迅 著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5
丛书:语文新课标必读(增订版)
页数:347
定价:17.00 元
ISBN-10:7020070566
ISBN-13:9787020070565
去豆瓣看看 导读
知识链接
随感录三十八
随感录四十八
随感录五十九 “圣武”
随感录六十一 不满
随感录六十二 恨恨而死
随感录六十五 暴君的臣民
娜拉走后怎样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论“他妈的!”
论睁了眼看
忽然想到(三,四)
夏三虫
忽然想到(五,六)
杂感
北京通信
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七)
补白
十四年的“读经”
这个与那个
学界的三魂
谈皇帝
黄花节的杂感
略论中国人的脸
读书杂谈
扣丝杂感
小杂感
无声的中国
太平歌诀
铲共大观
流氓的变迁
习惯与改革
新的“女将”
宣传与做戏
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
谈金圣叹
经验
谚语
沙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儿童
小品文的危机
偶成
漫与
世故三昧
谣言世家
火
作文秘诀
捣鬼心传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
观斗
电的利弊
从幽默到正经
推背图
言论自由的界限
文章与题目
新药
夜颂
推
二丑艺术
“抄靶子”
查旧帐
晨凉漫记
中国的奇想
豪语的折扣
踢
“揩油”
爬和撞
帮闲法发隐
由聋而哑
男人的进化
电影的教训
礼
打听印象
吃教
未来的光荣
女人未必多说谎
“京派”与“海派”
北人与南人
朋友
清明时节
偶感
论秦理斋夫人事
算账
中秋二愿
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骂杀与捧杀
隔膜
买《小学大全》记
说“面子”
运命
病后杂谈
隐士
“寻开心”
论讽刺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论“人言可畏”
再论“文人相轻”
文坛三户
从帮忙到扯淡
逃名
“题未定”草(六至九)
登错的文章
半夏小集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老调子已经唱完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今春的两种感想
上海所感
关于知识阶级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日(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始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在这一生中他写了小说,散文,杂文100多篇。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先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与“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后因为在那里发生的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弃医习文。
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而现代杂文的兴趣、发展和繁荣,则是和鲁迅的名字分不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开的。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从而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商尚的文学楼台”(《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鲁迅的杂文,正是这样一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