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绍剧音乐

绍剧相关知识
第一章 二凡类
第一节 板式
一(中板二凡)
二(慢二凡)
三(快二凡)
四(倒板)
五(浪板)
六(套板)
第二节(二凡)腔格
一、尺调基本腔格
二、正宫调基本腔格
三、小工调基本腔格
四、老生基本腔格
五、老外基本腔格
六、老旦基本腔格
七、花旦基本腔格
八、小生基本腔格
九、小花脸基本腔格
十、大花脸基本腔格
十一、二花脸基本腔格
第三节 唱腔伴奏过门
一(中板二凡)唱腔过门
二(慢二凡)唱腔过门
第四节 板胡托腔
第二章 三五七类
第一节 套板
一、老生(套板)
二、老外(套板)
三、小生(套板)
四、花旦(套板)
五、大花脸(套板)
六、二花脸(套板)
第二节 太平三五七
一、尺调(太平三五七)
二、正宫调(太平三五七)
三、小工调(太平三五七)
第三节 随板三五七
一、尺调(随板三五七)(男腔)
二、尺调(随板三五七)(女腔)
三、正宫调(随板三五七)(二面腔)
四、正宫调(随板三五七)(大花脸腔)
五、小工调(随板三五七)(老生腔)
第四节 支喉正宫调唱法
第五节 还魂调三五七
一、正宫调(还魂调三五七)
二、尺调(还魂调三五七)
第六节 三五七头
一(单顶头)
二(双顶头)
三(三五七头)
四(接板三五七)
五(大倒板三五七)
六(六字句)
七(七字句)
第七节 哭头与埭头
一(哭头)
二(埭头)
第八节 三五七尾
一(大落山虎)
二(小落山虎)
三(儿孙腔)
四(嗳腔)
第九节 快板三五七
一(硬合上)
二(硬挖地)
第十节 梅花三五七
第三章 扬路类
第一节 平扬
第二节 高扬
第三节 西路
第四节 清板
第五节 小戏
一、《贵妃醉酒》
二、《昭君和番》
三、《关羽斩貂》
第六节 调腔
一、《南唐》
二、《梳妆楼》
第四章 曲牌类
第一节 吹奏曲牌
一(风入松)
二(起板风入松)
三、分二段(风入松)
四、分三段(风入松)
五(快风入松)
六、分二段(快风入松)
七、分三段(快风入松)
八(枪)
九(快枪)
十(光头)
十一、分二段(光头)
十二、分三段(光头)
十三(起板光头)
十四、分二段(快光头)
十五(批子)
十六(快批子)
十七(北尾巴)
十八、分二段(北尾巴)
十九(南尾巴)
二十(快尾巴)
二十一(半尾巴)
二十二(大开门)
二十三(过场)
二十四(快过场)
二十五(条龙)
二十六(快骑马调)
二十七(甘洲歌)
二十八(泣颜回)
二十九(清板泣颜回)
三十(玉芙蓉)
三十一、分二段(玉芙蓉)
三十二(摇令)
三十三、分二段(摇令)
三十四(剩板园林好)
三十五(普天乐)
三十六(出队子)
三十七(江儿水)
三十八、分三段(江儿水)
三十九(寿延庭)
四十(刮地风)
四十一(四门子)
四十二(水仙子)
四十三(千秋水)
四十四、分二段(千秋水)
四十五(红绣鞋)
四十六(下小楼)
四十七(小楼凡)
四十八(沽美酒)
四十九(主女儿)
五十、分三段(主女儿)
五十一(驻云飞)
五十二(驻马听)
五十三、分二段(驻马听)
五十四(画眉序)
五十五(金殿画眉序)
五十六(川坡草)
五十七(滴溜子)
五十八(船汇)
五十九(召召令)
六十(后三通)
六十一(将军令)
六十二(浪淘沙)
六十三(水龙吟)
六十四(四扑头)
第二节 管弦曲牌
一(朝天子)
二(小开门)
三(笑和尚)
四(哭皇天)
五(香柳娘)
六(守江南)
七(竹山马)
八(游板)
九(情曲)
十(蝶恋花)
十一(娃娃调)
十二(八板)
十三(七凡)
十四(懒拖船)
第三节 唱腔曲牌
一、《庆寿》
二、《八仙庆寿》
三、《大庆寿》
四、《大赐福》
五(上小楼)
六(清板园林好)
七(耍孩儿)
八(麻婆子)
九(浪淘沙)
十(粉蝶儿)
十一(点绛唇)
十二(新水令)
十三(醉花阴)
十四(尾巴)
十五(哭相思)
十六(寄香草)
十七(排歌)
十八(赶考调)
十九(补缸调)
二十(莲花落)
二十一(清江引)
二十二(刮地风)
二十三(戏叔)
二十四(小上坟)
二十五(喧卷调)
第四节 武班曲牌
一(雁儿落)
二(春风)
三(步步高)
四(折桂令)
五(剩板步步高)
六(刎银灯)
七(朝天子)
八(游板)
九(沽美酒)
十(画眉序)
十一(排歌)
十二(北中和乐)
十三(麻婆子)
十四(朝天子)
十五(北千秋岁)
十六(佚名)
十七(叠时犯)
十八(端正好)
十九(滴溜子)
二十(梁州序)
二十一(醉罗歌)
二十二(黄龙滚)
二十三(大和佛)
二十四(尾声)
二十五(重阳曲)
二十六(爬儿曲)
二十七(黄龙滚)
二十八(玉宝图)
第五节 清音班曲牌
一(武辕门)
二(嘉兴鼓)
三(拜蝶)
四(马上催)
五(中和乐)
六(滴落金钱)
七(西湖柳)
第五章 锣鼓类
第一节 出场锣鼓
一(冷锣)
二(阴锣)
三(探头)
四(慢探头)
五(快探头)
六(转头)
七(转头)接(探头)
八(九落速)
九(直头锣鼓)
十(急急风)
十一(大出场)
十二、虎头形(出场)
十三、小锣(出场)
十四、小锣(半出场)
十五、斗鼓(三出场)
十六、开霸(三出场)
十七(点绛唇三出场)
十八(大落场)
十九、小锣(落场)
二十、小锣(快落场)
二十一(水底鱼)
二十二(快水底鱼)
二十三(卧头)
二十四(跳魁鼓)
二十五(游嬉鼓)
第二节 动作锣鼓
一(独击头)
二(二击头)
三(四击头)
四(小四击头)
五(软四击头)
六(五击头)
七(收头)
八(扑灯蛾)
九(暂头收头)
十(推车锣鼓)
十一(追杀锣鼓)
第三节 唱腔锣鼓
一(起板)
二、开唱(二击头)
三、唱断(二击头)
四(浪板二击头)
五(慢起板)
六(探头)转(起板)
七(探头)转(慢起板)
八(缠头)
九(大缠头)
十(大缠头)加(绕头)
十一、小锣(缠头)转大锣(缠头)
十二(随板大缠头)
十三、小锣(随板缠头)加(绕头)
十四(慢二凡缠头)
十五(三五七缠头)
十六(倒板)
十七(急急风)转(快倒板)
十八(暂头)
十九(大缠头)转(暂头)
二十(摆角锣鼓)
二十一(慢二凡)中的(铺垫锣鼓)
第四节 念白锣鼓
一(二击头)
二(二三锣鼓)
三(急急风)转(快二三锣鼓)
四(探头)转(二三锣鼓)
五(扑灯蛾)
六(急急风)转(暂头)
七(暂头念板)
第五节 专用锣鼓
一(绍锣头场)
二(魁锣)
三(五魁锣鼓)
四(加官锣鼓)
五(京锣头场)
第六节 京敲常用锣鼓
一、动作锣鼓
二、唱腔锣鼓
三、专用锣鼓
后记
第一章 二凡类
第一节 板式
一(中板二凡)
二(慢二凡)
三(快二凡)
四(倒板)
五(浪板)
六(套板)
第二节(二凡)腔格
一、尺调基本腔格
二、正宫调基本腔格
三、小工调基本腔格
四、老生基本腔格
五、老外基本腔格
六、老旦基本腔格
七、花旦基本腔格
八、小生基本腔格
九、小花脸基本腔格
十、大花脸基本腔格
十一、二花脸基本腔格
第三节 唱腔伴奏过门
一(中板二凡)唱腔过门
二(慢二凡)唱腔过门
第四节 板胡托腔
第二章 三五七类
第一节 套板
一、老生(套板)
二、老外(套板)
三、小生(套板)
四、花旦(套板)
五、大花脸(套板)
六、二花脸(套板)
第二节 太平三五七
一、尺调(太平三五七)
二、正宫调(太平三五七)
三、小工调(太平三五七)
第三节 随板三五七
一、尺调(随板三五七)(男腔)
二、尺调(随板三五七)(女腔)
三、正宫调(随板三五七)(二面腔)
四、正宫调(随板三五七)(大花脸腔)
五、小工调(随板三五七)(老生腔)
第四节 支喉正宫调唱法
第五节 还魂调三五七
一、正宫调(还魂调三五七)
二、尺调(还魂调三五七)
第六节 三五七头
一(单顶头)
二(双顶头)
三(三五七头)
四(接板三五七)
五(大倒板三五七)
六(六字句)
七(七字句)
第七节 哭头与埭头
一(哭头)
二(埭头)
第八节 三五七尾
一(大落山虎)
二(小落山虎)
三(儿孙腔)
四(嗳腔)
第九节 快板三五七
一(硬合上)
二(硬挖地)
第十节 梅花三五七
第三章 扬路类
第一节 平扬
第二节 高扬
第三节 西路
第四节 清板
第五节 小戏
一、《贵妃醉酒》
二、《昭君和番》
三、《关羽斩貂》
第六节 调腔
一、《南唐》
二、《梳妆楼》
第四章 曲牌类
第一节 吹奏曲牌
一(风入松)
二(起板风入松)
三、分二段(风入松)
四、分三段(风入松)
五(快风入松)
六、分二段(快风入松)
七、分三段(快风入松)
八(枪)
九(快枪)
十(光头)
十一、分二段(光头)
十二、分三段(光头)
十三(起板光头)
十四、分二段(快光头)
十五(批子)
十六(快批子)
十七(北尾巴)
十八、分二段(北尾巴)
十九(南尾巴)
二十(快尾巴)
二十一(半尾巴)
二十二(大开门)
二十三(过场)
二十四(快过场)
二十五(条龙)
二十六(快骑马调)
二十七(甘洲歌)
二十八(泣颜回)
二十九(清板泣颜回)
三十(玉芙蓉)
三十一、分二段(玉芙蓉)
三十二(摇令)
三十三、分二段(摇令)
三十四(剩板园林好)
三十五(普天乐)
三十六(出队子)
三十七(江儿水)
三十八、分三段(江儿水)
三十九(寿延庭)
四十(刮地风)
四十一(四门子)
四十二(水仙子)
四十三(千秋水)
四十四、分二段(千秋水)
四十五(红绣鞋)
四十六(下小楼)
四十七(小楼凡)
四十八(沽美酒)
四十九(主女儿)
五十、分三段(主女儿)
五十一(驻云飞)
五十二(驻马听)
五十三、分二段(驻马听)
五十四(画眉序)
五十五(金殿画眉序)
五十六(川坡草)
五十七(滴溜子)
五十八(船汇)
五十九(召召令)
六十(后三通)
六十一(将军令)
六十二(浪淘沙)
六十三(水龙吟)
六十四(四扑头)
第二节 管弦曲牌
一(朝天子)
二(小开门)
三(笑和尚)
四(哭皇天)
五(香柳娘)
六(守江南)
七(竹山马)
八(游板)
九(情曲)
十(蝶恋花)
十一(娃娃调)
十二(八板)
十三(七凡)
十四(懒拖船)
第三节 唱腔曲牌
一、《庆寿》
二、《八仙庆寿》
三、《大庆寿》
四、《大赐福》
五(上小楼)
六(清板园林好)
七(耍孩儿)
八(麻婆子)
九(浪淘沙)
十(粉蝶儿)
十一(点绛唇)
十二(新水令)
十三(醉花阴)
十四(尾巴)
十五(哭相思)
十六(寄香草)
十七(排歌)
十八(赶考调)
十九(补缸调)
二十(莲花落)
二十一(清江引)
二十二(刮地风)
二十三(戏叔)
二十四(小上坟)
二十五(喧卷调)
第四节 武班曲牌
一(雁儿落)
二(春风)
三(步步高)
四(折桂令)
五(剩板步步高)
六(刎银灯)
七(朝天子)
八(游板)
九(沽美酒)
十(画眉序)
十一(排歌)
十二(北中和乐)
十三(麻婆子)
十四(朝天子)
十五(北千秋岁)
十六(佚名)
十七(叠时犯)
十八(端正好)
十九(滴溜子)
二十(梁州序)
二十一(醉罗歌)
二十二(黄龙滚)
二十三(大和佛)
二十四(尾声)
二十五(重阳曲)
二十六(爬儿曲)
二十七(黄龙滚)
二十八(玉宝图)
第五节 清音班曲牌
一(武辕门)
二(嘉兴鼓)
三(拜蝶)
四(马上催)
五(中和乐)
六(滴落金钱)
七(西湖柳)
第五章 锣鼓类
第一节 出场锣鼓
一(冷锣)
二(阴锣)
三(探头)
四(慢探头)
五(快探头)
六(转头)
七(转头)接(探头)
八(九落速)
九(直头锣鼓)
十(急急风)
十一(大出场)
十二、虎头形(出场)
十三、小锣(出场)
十四、小锣(半出场)
十五、斗鼓(三出场)
十六、开霸(三出场)
十七(点绛唇三出场)
十八(大落场)
十九、小锣(落场)
二十、小锣(快落场)
二十一(水底鱼)
二十二(快水底鱼)
二十三(卧头)
二十四(跳魁鼓)
二十五(游嬉鼓)
第二节 动作锣鼓
一(独击头)
二(二击头)
三(四击头)
四(小四击头)
五(软四击头)
六(五击头)
七(收头)
八(扑灯蛾)
九(暂头收头)
十(推车锣鼓)
十一(追杀锣鼓)
第三节 唱腔锣鼓
一(起板)
二、开唱(二击头)
三、唱断(二击头)
四(浪板二击头)
五(慢起板)
六(探头)转(起板)
七(探头)转(慢起板)
八(缠头)
九(大缠头)
十(大缠头)加(绕头)
十一、小锣(缠头)转大锣(缠头)
十二(随板大缠头)
十三、小锣(随板缠头)加(绕头)
十四(慢二凡缠头)
十五(三五七缠头)
十六(倒板)
十七(急急风)转(快倒板)
十八(暂头)
十九(大缠头)转(暂头)
二十(摆角锣鼓)
二十一(慢二凡)中的(铺垫锣鼓)
第四节 念白锣鼓
一(二击头)
二(二三锣鼓)
三(急急风)转(快二三锣鼓)
四(探头)转(二三锣鼓)
五(扑灯蛾)
六(急急风)转(暂头)
七(暂头念板)
第五节 专用锣鼓
一(绍锣头场)
二(魁锣)
三(五魁锣鼓)
四(加官锣鼓)
五(京锣头场)
第六节 京敲常用锣鼓
一、动作锣鼓
二、唱腔锣鼓
三、专用锣鼓
后记
陈顺泰,原名仁泰,字文耀,1941年出生,绍兴人。出身于绍剧世家,7岁随父进戏班学艺、1956年,师承名师钱如林,先后担任新民绍剧团、浙江绍剧团司鼓,与汪筱奎、六龄童、十三龄童、王桂发、筱兰芳、钱慧韵、杨鹤轩等名伶同台演出,后兼作曲,,创作有《百岁挂帅》、《龙虎斗》、《霍光废帝》、《沙家浜》、《阿Q正传》、《古洋湖波》、《狸猫换太子》、《烈火真金》、《杜鹃山》等四十多部大戏,屡获省级作曲奖。少儿舞蹈《看社戏》的作曲(与章燕合作),获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赛金奖。掌握、熟悉绍剧音乐五十余年,精通吹、拉、弹、敲乐器。编写《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绍兴本》(35万字)、《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绍兴本》(8万字)、《绍兴清音班》、《绍兴喧卷》和《绍剧音乐初探》等专著,在浙江广播电台专题介绍《绍剧三五七》、《绍剧板胡演奏法》等,在上海唱片公司、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绍剧的创作、改编专辑,以及鹦歌戏、莲花落等音带。1961年荣获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青年积极分子勋章。现为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员、中国剧协浙江分会会员、中国音协浙江分会会员、浙江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民革党员,已被列入《越中名人谱》。
陈元麟,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于上海,1964年参加工作,曾在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工会、上海市工业口负责政宣工作,后又曾任上海市企业家联谊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法》杂志社编委、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台湾省都市研究学会顾问、上海绍剧之友社社长等。1981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三百余篇文章、二百余帧照片,所写《上海最早的越剧》、《筱丹桂的悲剧》二篇被收入《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与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薛家柱合著的《筱丹桂魂系上海滩》1991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5月,在上海举办《陈元麟所藏越剧资料图片展》、《陈元麟所藏绍剧资料图片展》,影响较大,后又移至浙江绍兴展出。2008年8月,为纪念汪辜会谈15周年,在上海承办《海峡两岸首届和谐文化节》,特别是“《光圈中的两岸情》陈元麟私人影集资料展”,引起海内外关注。
陈元麟,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生于上海,1964年参加工作,曾在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工会、上海市工业口负责政宣工作,后又曾任上海市企业家联谊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企业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法》杂志社编委、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台湾省都市研究学会顾问、上海绍剧之友社社长等。1981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三百余篇文章、二百余帧照片,所写《上海最早的越剧》、《筱丹桂的悲剧》二篇被收入《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与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薛家柱合著的《筱丹桂魂系上海滩》1991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5月,在上海举办《陈元麟所藏越剧资料图片展》、《陈元麟所藏绍剧资料图片展》,影响较大,后又移至浙江绍兴展出。2008年8月,为纪念汪辜会谈15周年,在上海承办《海峡两岸首届和谐文化节》,特别是“《光圈中的两岸情》陈元麟私人影集资料展”,引起海内外关注。
《中国绍剧音乐》作者从事绍剧音乐工作已有五十余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全书由二凡类、三五七类、扬路类、曲牌类、锣鼓类五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基本上呈现了绍剧各类腔调、伴奏曲谱,并加以文字说明,对初学者给予启蒙,让爱好者能进一步地提高,扩大读者的知识视野和艺术修养,同时有益于各兄弟剧种的音乐工作者研究和交流,弥补了绍剧音乐资料之空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 | 暂无 | 京东缺货N个月 | ![]() 5天前更新 |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