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诊断学的发展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四、学习目标
第一篇 问 诊
第一章 问诊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问诊的重要性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史
六、婚姻史
七、月经史
八、生育史
九、家族史
第三节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节 问诊的注意事项
一、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二、直接询问患者
三、通俗易懂
四、避免诱问和逼问
五、无心理损害原则
六、避免重复提问
七、真实性
八、验证和补充
九、重危患者的问诊
十、非本院资料
十一、保密
第二章 常见症状的问诊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疼痛
第三节 咳嗽与咳痰
第四节 咯血
第五节 呼吸困难
第六节 发绀
第七节 心悸
第八节 恶心与呕吐
第九节 呕血与便血
一、呕血
二、便血
第十节 腹泻与便秘
一、腹泻
二、便秘
第十一节 黄疸
第十二节 血尿
第十三节 水肿
第十四节 眩晕
第十五节 意识障碍
第十六节 晕厥
第二篇 体格检查
第一章 体格检查基本方法
第一节 视诊
第二节 触诊
一、触诊方法
二、触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叩诊
一、叩诊方法
二、叩诊注意事项
三、叩诊音
第四节 听诊
一、听诊方法
二、听诊注意事项
第五节 嗅诊
第二章 一般检查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
一、性别
二、年龄
三、生命体征
四、发育与体型
五、营养状态
六、意识状态
七、面容与表情
八、1本位
九、姿势
十、步态
第二节 皮肤
一、颜色
二、湿度与出汗
三、弹性
四、皮疹
五、脱屑
六、皮下出血
七、蜘蛛痣与肝掌
八、水肿
九、溃疡与瘢痕
十、皮下结节
十一、毛发
第三节 淋巴结
一、表浅淋巴结分布
二、检查顺序和方法
三、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第三章 头部检查
第一节 头发、头皮及头颅
一、头发
二、头皮
三、头颅
第二节 颜面及其器官
一、眼
二、耳
三、鼻
四、口
五、腮腺
第四章 颈部检查
一、颈部外形与分区
二、颈部姿势与运动
三、颈部包块
四、颈部血管
五、甲状腺
六、气管
第五章 胸部检查
第一节 胸部体表标志
一、骨骼标志
二、垂直线标志
三、自然陷窝和解剖分区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
一、胸壁
二、胸廓
三、乳房
第三节 肺与胸膜
一、 视诊
第一节 脊柱检查
一、脊柱弯曲度
二、脊柱活动度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第二节 四肢与关节检查
一、四肢检查
二、关节检查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
第一节 脑神经检查
一、嗅神经
二、视神经
三、动眼、滑车和展神经
四、三叉神经
五、面神经
六、位听神经
七、舌咽、迷走神经
八、副神经
九、舌下神经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
一、肌力
二、肌体积
三、肌张力
四、不随意运动
五、共济运动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
一、感觉的分类与检查方法
二、感觉障碍的类型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
一、生理反射
二、病理反射
三、脑膜刺激征
四、拉塞格(Lasegue)征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
第一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内容
第三节 重点体格检查
第三篇 实验诊断
第一章 临床常用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二、白细胞检测
三、网织红细胞检测
四、血小板检测
五、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六、血细胞比容和血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
七、血细胞直方图
第二节 贫血的其他检查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贫血的实验室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第三节 血栓与止血检测
一、常用血栓与止血的筛选试验
二、血液流变学检测
三、实验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第四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一、AB0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三、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
第五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一、血细胞的发育过程
二、骨髓检查的适应证与骨髓标本采集
三、骨髓检查的步骤及正常骨髓象特征
四、常见血液病的血象与骨髓象特征
第二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查
第一节 尿液检查
一、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二、尿液的一般检验
三、尿液的特殊检验
四、尿液自动分析仪检测
第二节 粪便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脑脊液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检查
第四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
一、标本采集
二、一般检查
三、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第五节 生殖系统体液检验
一、精液检验
二、阴道分泌物检验
三、前列腺液检验
第三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第一节 糖代谢检查
一、血糖检查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四、血清胰岛素测定
五、血清一肽测定
第二节 血清脂质及脂蛋白测定
一、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二、血清三酰甘油(TG)测定
三、血清脂蛋白测定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测定
一、血清钾测定
二、血清钠测定
三、血清氯测定
四、血清钙测定
五、血清磷测定
六、血清铁及相关成分测定
第四节 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
二、肾小管功能检查
三、肾功能检查项目的应用和评价
第五节 肝功能检查
一、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二、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检查
三、血清酶测定
四、其他肝功能检查
五、肝、胆疾病检验项目的选择
第六节 心肌损害标志物测定
一、心肌酶测定
二、心肌蛋白质标志物检测
第七节 甲状腺功能检查
一、甲状腺素(T4)和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游离三碘
甲状腺原氨酸(FT3)测定
三、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第四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测定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测定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测定
三、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测定
四、丁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测定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检查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
二、癌胚抗原测定
三、其他肿瘤标志物测定
第四节 感染免疫检查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检测
三、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四、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测定
五、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测定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的免疫学检查
第五章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四篇 X线与磁共振检查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呼吸系统
第三章 循环系统
第四章 消化系统
第五章 泌尿系统
第六章 生殖系统
第七章 骨与关节
第八章 颅脑
第九章 鼻窦与乳突
第十章 介入放射学
第五篇 器械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第二章 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第三章 超声检查
第四章 肺功能检查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检查
第六章 内镜检查
第六篇 诊断方法与医疗文书
第一章 临床诊断步骤与诊断思维方法
第二章 医疗文书
第七篇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第一章 常规诊疗技术及操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