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
作者:万健琳 (作者), 张中华 (编者)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
丛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页数:220
定价:39.00 元
ISBN-13:9787516103289
ISBN-10:7516103284
去豆瓣看看 导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共和与公民
第一节 从共和到共和主义
一 共和之本:公共性
二 共和主义:实现"天下为公"的两条进路
第二节 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主题界定
一 共和视阈中的"人":公民
二 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
第二章 古典时期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
第一节 古希腊的公民生活与公民身份理论
二 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与公民生活概略
二 亚里士多德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第二节 罗马共和国的公民生活与公民身份理论
一 借波利比阿之眼看罗马共和国的制度和精神
二 西塞罗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
第三节 古典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的核心价值主张
一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价值基础
二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基本主张
三 关于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的区别与古典共和主义的内部分野
第四节 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公民理念的流变
一 罗马帝国时期:公民身份理念的蜕变
二 中世纪:公民理念的退隐
第三章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在近代的分化与转型
第一节 历史的转折与公民理念的发展
一 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与公民
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的公民理念的孕育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古典与现代之间
一 马基雅维利公民身份理论的基础
二 马基雅维利的公民身份理论
三 "马基雅维利时刻"
第三节 卢梭式民主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从古典走向激进
一 从公民理想国到道德乌托邦:古典情怀
二 从人民主权到激进民主:悖论与困境
三 古典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现代困境
第四节 宪政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温和的实用路线
一 公益优先于权利:对自由主义的融合与超越
二 建构国家与公民间的和谐关系
三 "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与公民德性
四 现代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超越与融合
第四章 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在当代的复兴
第一节 公民的缺位与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复兴
一 代议制民主的悖谬:公共生活的衰落
二 个体的困境:公民精神的丧失
三 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复兴
第二节 批判与重建--新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论的主要议题
一 自由观的重构:批判与超越的新尝试
二 公民德性:内涵的更新与塑造的新方式
三 公共领域的激活:重建公民参与的场域
四 重塑以参与和对话为核心的民主机制
第三节 争议与挑战:新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自我调适
一 直面自由主义的批评
二 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的区别
三 全球化时代的冲击
四 多元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万健琳,1979年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2009年获武汉大学法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政治系。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政治、公民理论、民主理论。近年来在《国外社会科学》、《哲学动态》、《武汉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先后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级科研、教学项目5项,并获第七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二○○八年的股市狂跌,让中小散户投入股市的资产损失殆尽。但在畸形的证券市场中,一些“有能量者”仍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编织的“吸血网”为所欲为。
小型私募基金管理人石凡和他的基金遭到算计,但他却并不明白真相。他在失去一切只身回到故乡时,才知道最初的原因居然是六十六年前的一笔军费案。
一九四三年,他的伯父为奉命暗运一大笔军费几乎牺牲了全家,但大笔军费却离奇失踪。伯父的宁死不屈却损害了一个团伙的利益,这个团伙虽几经历史潮流的颠簸却依然立于操纵者的地位……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