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的倾向性研究
作者:邹韶华,马彪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2
页数:319
定价:26.00 元
ISBN-13:9787500467939
ISBN-10:7500467931
去豆瓣看看 前言
一、多音误读的倾向
二、同音误用的倾向
三、“终于”隐含的褒贬义倾向
四、常见歧义格式的倾向
VP+NP1+de+NP2:(热爱人民的军队)
K+NP1+de+NP2(关于父亲的文章)
A+NP1+NP2(新职工宿舍)
VP+Q+NP(准备了两年的粮食)
NP1+he+NP2+de+NP3(张三和李四的老师)
Q+NP1+de+NP3(一个工人的建议)
N1+N2+N3(上海大学毕业生)
五、一词多类的倾向
(一)动名兼类(分歧)词客观动态标注
(二)可能兼表术语名称和动作行为的分歧词的考察处理
(三)可能指称人兼表动作行为的分歧词的考察处理
(四)可能指称事物兼表动作行为的分歧词的考察处理
(五)可能指称内容形成结果兼表动作行为的分歧词的考察处理
(六)可能指称行为整体或过程兼表动作行为的分歧词的考察处理
后记
邹韶华,男,1943年3月生于江西省安福县。196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所学专业为现代汉语。先在黑龙江省林业教育学院任现代汉语教师,后于1985年春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7年晋升为副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199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黑龙江省语言学会会长。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语法、语义及现代汉语规范问题。曾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与“八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当前我国语言文字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对策的研究”的研究工作,现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现代汉语语用频率与语义的关系”。从1981年以来在《光明日报》、《中国语文》、《语文建设》等报刊发表语言学论文四十余篇,先后四次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一文曾获二等奖。他从中性词语义偏移入手,长期而系统地研究民语言使用频率对语言产生的作用,将它称为“语用频率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语言形式方面地经济原则,表面在语言意义方面的积极原则。表面在语言规范方面是习性原则。这从一个领域丰富了汉语语言理论。
《歧义的倾向性研究》试图通过较为全面的词类功能的信息标注,并通过标有词类信息的按词取材的自然语料,对词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据实描写词类的区别特征,更好地解决词义与词的用法问题。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