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第1辑)
:王树声·地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王树声 等 著
戴汝潜 编
出版: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9
页数:171
定价:8.70 元
ISBN-10:7532825817
ISBN-13:9787532825813
去豆瓣看看 序.
前言
探索篇
征帆不落,再启航程(开篇语)
一、成长
(一)地理教师的工作连接着人类的未来
(二)教师意识与教师形象
(三)教师的知识核心基础与外围边缘
(四)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五)黑板艺术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
(六)语言的艺术与艺术的语言
(七)登上讲台之前
(八)字典、地图、资料卡
(九)沃土与新苗
(十)从适应到合格,从熟练到出色
二、创新
(一)应用电化教学是教学手段的一次革命
(二)“硬任务”中的“软功夫
(三)十年磨一课,保留代表作
(四)讲台小天地,天地大讲台
(五)困难,但是有意思
(六)一次难忘的尝试
(七)摄像机前的创造
(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九)更新观念是教改的关键
(十)做路灯,不做红烛
三、教学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无小事,课上有常规
(三)教学中统一和谐的美
(四)“老师,再提个问题
(五)会学,首先在于会想
(六)最基本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七)是天衣无缝好,还是留有余地好
(八)小脑瓜能装下整个宇宙
(九)谈命题与提问的艺术
(十)公开课的启示
四、育人
(一)会学习与爱学习
(二)在集体中成长
(三)爱而不纵,严而不厉
(四)多读多看长知识,动口动手练本领
(五)从相识到相知,从关心到牵念
(六)悠悠山水情,莘莘学子心
(七)一席话与一条路,一片心与一段情
(八)雄鹰联翩起,华发换朱颜
(九)教师是永远年青的
(十)素质教育呼唤着教师提高素质
……
研究篇
王树声,1928年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干北京师范大学附中,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现为中国地理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兼职教授、北京市特约教育督导员,曾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电视专栏节目优秀主持人。著有《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特级教师导学丛书》、《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地理)》、《讲台三尺写春秋(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参与编写《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卷》等。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讲过《中学地理教学法》、《中师地理》、《自然科学基础一地理部分》等百余讲,编辑过教学影片《矿物与岩石》、录像片《卫星城》、《地理课外活动》及地理教学高密度电视唱盘等。
钟作慈,中学高级教师,1948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中,曾先后在内蒙古插队和在山西从事农技工作。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后任山西省大同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1990年调入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现任北京教育科研院基础教育教研中心副主任兼地理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经有多篇论文在《地理教学》、《中国电化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北京教育》等刊物上发表,并参加编写了《中学地理教材教法》,主编了《中学地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方法》等专著。
冯新瑞,199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研究室、教育实验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戴汝潜,中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任教学研究室、教育实验研究室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国家教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曾从事中学数学教育,发表论文、教参十余篇(部);主撰我国首部《中学生家庭教育》;从事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合著《实用教育实验方法》;从事教学论研究,主编《说课论》和《中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从事课程论研究,主编《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问题研究》,专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从事学科教育学研究,主编《新时期教学方法改革》和《现代小学识字教育科学化研究》;兼任《课程研究》杂志和《教学研究报》主编并从事《课程实验论》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教育大国中的一个。她创造了世界上少有的最古老的教育制度,也造就了以举世闻名的孔子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教育家,根植了“尊师重教”的文明传统。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总是循着“国兴教育兴,教育兴则国愈兴”的规律发展着。当历史即将跨进21世纪的门槛之际,人类面临着一个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兴教”已成为世界潮流,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人才培养,中国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影响着国运,也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辉煌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主持撰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多辑丛书正是为着适应时代的呼唤,而奉献给教师与社会的一园芳香瑰丽的鲜花。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