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史(共2册)
作者:丁亚平 (作者)
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1
丛书:中国当代电影史
页数:779
定价:128.00 元
ISBN-13:9787106033026
ISBN-10:7106033022
去豆瓣看看 自序
第一部分 电影·政治:国家授权与现实空间位移
引言
第一章 记忆与解放的路:新时期电影的形成
第一节 政治、时代主题插入与老电影家的选择
第二节 观影的情感史
第三节 以影载道的艰难转折
第四节 批评政治学:如何解读电影密码
第五节 第四代:时代之间
第二章 改变与颠覆:人、艺术、商业的诗学
第一节 政治、大众与商业角逐
第二节 谢晋:生活史、真谛与美德
第三节 实践生活的要求与“谢晋模式”的反思
第四节 第五代崛起:作为社会与个人的一种“生态”
第五节 通过政治、商业进入现实
第二部分 90年代的市场、社会重造与越界的电影行为
引言
第三章 欲望的整体:价值、市场化与责任
第一节 主旋律文化、电影的政治性及其转换与改造
第二节 市场体制变化与电影对商业及娱乐化的追求
第三节 文化向度与电影多维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 冯小刚贺岁片与走向艺术和娱乐的商业化
第四章 他者的言说:开放的银幕与新兴电影的身份想象
第一节 电影节电影
第二节 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走向开放与交流
第三节 大片的引进与电影的改变
第四节 嫁接与现代性:贾樟柯及其他新一代导演的选择
第五节 第六代的非主流制作与文化语码
第三部分 版图迁延:进入21世纪的电影文化与产业
引言
第五章 文化空间与国营转向市场导向
第一节 球域化与不断证实的所指
第二节 再生与更新:创作空间的变化
第三节 国营转向:实践范畴及其表征
第四节 《英雄》与民营电影业登上舞台
第六章 明星的文化表征转移与重新语境化
第一节 明星接受史、情欲升华标本
第二节 作为东方想象视觉载体的巩俐
第三节 章子怡:视觉传媒时代的符号构建
第四节 明星对象化与影迷文化
第七章 话语的交换:电影体系变奏与挑战
第一节 港台电影、市场新语汇与后第六代
第二节 从贺岁档到进口大片
第三节 主流电影何为:观众、诠释与符号
第四节 反思性变革、电影政策机制与象征形式
第八章 主体性建构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电影
第一节 价值观、影像空间生产与表意实践的重构
第二节 电影:伦理实证化及其问题
第三节 艺术电影与文化主义
第四节 中式商业大片:跨越疆界
第五节 话语途径、电影审查及批评:公众空间的建立
附录
中国当代电影史年表
中国当代电影片目
参考文献
后记
丁亚平,我国首届电影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国电影“华表奖”、电视“金鹰奖”、“五个一工程”电影奖、数字电影“百合奖”等多个奖项的评委。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课题、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并获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作为中国电影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及亚洲电影交流,曾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丹麦、韩国访问研究及讲学;多次赴香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
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共计两百余万字;出版专著《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此前,亦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当代电影史(套装共2册)》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通史著作。作者丁亚平长于积累,花了近十年的时间搜集相关资料,追踪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变化,视野宽广,考察细致。《中国当代电影史(套装共2册)》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国当代电影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述当代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和电影文化成就,以具有范式意义的影片、人物和重要电影现象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代电影历史。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