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针炙治疗大成

第一章 针灸治疗方法
一、毫针疗法
二、电针疗法
三、三棱针疗法
四、皮肤针疗法
五、芒针疗法
六、皮内针疗法
七、火针疗法
八、粗针疗法
九、温针疗法
十、冷针疗法
十一、指针疗法
十二、锋钩针疗法
十三、小宽针疗法
十四、头皮针疗法
十五、焦氏头针疗法
十六、耳针疗法
十七、面针疗法
十八、眼针疗法
十九、鼻针疗法
二十、口针疗法
二十一、舌针疗法
二十二、腹针疗法
二十三、手针疗法
二十四、腕踝针疗法
二十五、足针疗法
二十六、艾灸疗法
二十七、拔罐疗法
二十八、声波电针疗法
二十九、微波针灸疗法
三十、穴位注射疗法
三十一、穴位埋线疗法
三十二、穴位贴敷疗法
三十三、穴位割治疗法
三十四、穴位挑治疗法
三十五、穴位结扎疗法
三十六、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三十七、穴位电离子透入疗法
三十八、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
三十九、穴位电兴奋疗法
四十、穴位磁疗法
第二章 内科痍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支气管炎
三、慢性支气管炎
四、支气管哮喘
五、支气管扩张
六、肺炎
七、胸膜炎
八、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慢性胃炎
三、胃下垂
四、消化性溃疡
五、,急性肠炎
六、慢性腹泻
七、便秘
八、溃疡性结肠炎
九、慢性肝炎
十、肝硬化
第三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贫血
二、白细胞减少症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病
二、心律失常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四、慢性心功能不全
五、心肌炎
六、风湿性心瓣膜病
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八、心脏神经官能症
九、风湿热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尿路感染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四、肾下垂
第六节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一、男性不育症
二、慢性前列腺炎
三、鞘膜积液
四、阳痿
第七节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一、糖尿病
二、高脂蛋白血症
三、肥胖症
四、痛风
五、尿崩症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八节 传染病
一、肺结核
二、颈淋巴结结核
三、病毒性肝炎
四、急性细菌性痢疾
五、疟疾
第九节 常见内科急症
一、高执
二、昏迷
三、咯血
四、中暑
第三章 骨伤料痍病
第一节 头颈部筋伤
一、颞颌关节 弹响症
二、落枕
三、颈椎病
第二节 胸腹部筋伤
一、胸胁进伤
二、肋软骨炎
第三节 背腰部筋伤
一、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二、腰背肌纤维织炎
三、腰椎管狭窄症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六、急性腰扭伤
七、腰肌劳损
八、腰椎关节 突综合征
九、腰骶关节 韧带损伤
十、骶尾部损伤
第四节 上肢部筋伤
一、肩部扭挫伤
二、肩关节 周围炎
三、冈上肌肌腱炎
四、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五、肘部扭挫伤
六、肱骨外上髁炎
七、腕部扭挫伤
八、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九、腱鞘囊肿
十、腕管综合征
十一、指屈肌腱腱鞘炎
第五节 下肢部筋伤
一、梨状肌综合征
二、髋部扭挫伤
三、股内收肌损伤
四、髌骨软化症
五、髌上滑囊炎
六、髌下脂肪垫损伤
七、膝关节 交叉韧带损伤
八、膝关节 侧副韧带损伤
九、膝关节 创伤性滑膜炎
十、踝关节 扭伤
十一、跖管综合征
十二、跟腱周围炎
十三、跟痛症
第六节 骨关节 疾病
一、风湿性关节 炎
二、类风湿关节 炎
三、强直性脊柱炎
四、腰椎骨质增生症
五、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
六、骨质疏松症
第四章 外科疾病.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二、胃扭转
三、急性胆囊炎
四、胆石症
五、胆道蛔虫症
六、急性阑尾炎
七、急性胰腺炎
八、麻痹性肠梗阻
九、泌尿系结石
十、尿失禁
十一、痔疮
十二、肛管直肠脱垂
十三、肛裂
十四、良性前列腺增生
十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六、下肢静脉曲张
第五章 妇产料痍病.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六、痛经
七、闭经
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九、经前期综合征
十、经行头痛
十一、经行身痛
十二、经行乳房胀痛
十三、经行发热
十四、经行失眠
十五、经行情志异常
十六、经行风疹块
十七、经行吐衄
十八、经行泄泻
十九、经行浮肿
二十、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二节 带下病
一、非炎性带下病
二、炎性带下病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呕吐
二、妊娠腹痛
三、流产
四、胎位异常
五、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六、胎气上逆
七、胎死不下
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九、妊娠咳嗽
十、妊娠失音
十一、妊娠浮肿
十二、妊娠小便不通
十三、妊娠小便淋痛
第四节 产时病
一、滞产
二、胎盘滞留
第五节 产后病
一、产后血崩
二、产后血晕
三、恶露不绝
四、产后腹痛
五、产褥感染
六、产后尿潴留
七、产后尿频、失禁
八、产后大便难
九、产后泄泻
十、产后身痛
十一、产后抑郁
第六节 乳房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腺增生病
三、缺乳
第七节 子宫卵巢疾病
一、子宫肌瘤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子宫脱垂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八节 盆腔疾病
一、盆腔炎“
二、盆腔瘀血综合征
第九节 妇科杂病
一、不孕症
二、外阴瘙痒
三、外阴白色病变
四、女性性功能障碍
第六章 儿科疾病
一、小儿发热
二、婴幼儿腹泻
三、百日咳
四、小儿营养不良
五、小儿厌食症
六、新生儿破伤风
七、小儿脱肛
八、小儿脑瘫
九、小儿疝气
十、小儿癫痫
十一、小儿惊厥
十二、小儿多动症
十三、小儿舞蹈病
十四、小儿夜啼
十五、小儿遗尿
十六、小儿肌性斜颈
十七、流行性腮腺炎
十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七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
第一节 颅神经疾病
一、滑车神经麻痹
二、三叉神经痛
三、面神经麻痹
四、面肌痉挛
五、神经性耳鸣
六、内耳眩晕病
七、舌咽神经痛
第二节 脊神经疾病
一、枕神经痛
二、臂丛神经痛
三、肋间神经痛
四、多发性神经炎
五、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六、桡神经麻痹
七、臀上皮神经炎
八、坐骨神经痛一
九、股外侧皮神经炎
十、股神经麻痹
十一、胫神经损伤
十二、腓总神经麻痹
第三节 脊髓疾病
一、急性脊髓炎
二、视神经脊髓炎
三、脊髓蛛网膜炎
四、脊髓空洞症
五、截瘫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
一、脑动脉硬化症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三、脑梗死
四、脑出血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六、血管性痴呆
第五节 锥体外系疾病
一、帕金森病
二、肝豆状核变性
第六节 肌肉疾病
一、重症肌无力
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三、多发性肌炎
第七节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一、自发性多汗症
二、不安腿综合征
三、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一
第八节 精神疾病-
一、神经衰弱
二、癔病
三、抑郁性神经症
四、发作性睡病
五、精神分裂症
六、情感性精神障碍
七、癫痫性精神障碍
八、更年期精神病
九、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
十、气功偏差所致精神障碍
第八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一节 常见眼科病证
一、近视
二、麦粒肿
三、沙眼
四、上睑下垂
五、流泪症
六、白睛涩痛
七、色盲
八、翼状胬肉
九、弱视
十、睑缘炎
十一、睑板腺囊肿
十二、急、慢性泪囊炎
十三、急性结膜炎
十四、细菌性角膜炎
十五、真菌性角膜炎
十六、角膜软化症
十七、巩膜炎
十八、青光眼
十九、白内障
二十、玻璃体混浊
二十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二十二、视网膜色素变性
二十三、视神经炎
二十四、视神经萎缩
二十五、麻痹性斜视
二十六、电光性眼炎
第二节 常见鼻部病证’
一、鼻疔
二、鼻息肉
三、鼻出血
四、急性鼻炎
五、过敏性鼻炎
六、慢性单纯性鼻炎
七、慢性肥厚性鼻炎
八、萎缩性鼻炎
九、急性鼻窦炎
十、慢性鼻窦炎
第三节 常见口腔病证
一、牙痛
二、龋病
三、口疮
四、球菌性口炎
五、慢性唇炎
六、牙龈炎
七、牙髓炎
第四节 常见咽喉病证
一、急性咽炎
二、慢性咽炎
三、咽感觉异常
四、急性扁桃体炎
五、慢性扁桃体炎
六、扁桃体周围脓肿
七、急性喉炎
八、慢性喉炎
九、喉关节 炎
十、声带小结
十一、声带瘫痪
十二、癔病性失音
第五节 常见耳部病证
一、耳聋
二、耵耳
三、耳胀、耳闭
四、外耳道疖
五、外耳湿疹
六、化脓性耳郭软骨膜炎
七、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八、急性乳突炎
九、耳后骨膜下脓肿
第九章 皮肤科痍病
第一节 病毒性皮肤病
一、带状疱疹
二、单纯疱疹
三、水痘
四、扁平疣
五、寻常疣
六、传染性软疣
七、麻疹
八、风疹
九、婴儿玫瑰疹
十、手足口病
十一、跖疣
第二节 细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
二、毛囊炎
三、痈
四、疖与疖病
五、丹毒
六、慢性小腿溃疡
第三节 真菌性皮肤病
一、头癣
二、手足癣
三、甲癣
四、股癣
五、体癣
六、花斑癣
七、口腔念珠菌病
第四节 物理性皮肤病
一、冻疮
二、褥疮
三、鸡眼
第五节 昆虫及动物性皮肤病
一、疥疮
二、蚊虫叮咬
三、蜂蜇伤
四、滴虫病
第六节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一、荨麻疹
二、湿疹
三、接触性皮炎
四、药物性皮炎
五、丘疹性荨麻疹
第七节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一、神经性皮炎
二、皮肤瘙痒症
三、痒疹
四、肛门瘙痒
第八节 红斑磷屑性皮肤病
一、银屑病
二、玫瑰糠疹
三、剥脱性皮炎一
四、扁平苔癣
第九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脂溢性皮炎
二、痤疮
三、酒渣鼻
四、斑秃
五、多汗症
六、甲沟炎
第十节 结缔组织病及有关免疫性
皮肤病
一、红斑狼疮
二、硬皮病
三、皮肌炎
四、白塞氏病
第十一节 血管性皮肤病
一、过敏性紫癜
二、红斑性肢痛症
三、雷诺氏病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五、血栓性静脉炎
第十二节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一、白癜风
二、黄褐斑
三、黑变病
四、雀斑
第十章 性传播疾病
一、梅毒
二、淋病
三、尖锐湿疣
四、软下疳
五、非淋菌性尿道炎
六、生殖器疱疹
七、艾滋病
附:重要参考书目
一、毫针疗法
二、电针疗法
三、三棱针疗法
四、皮肤针疗法
五、芒针疗法
六、皮内针疗法
七、火针疗法
八、粗针疗法
九、温针疗法
十、冷针疗法
十一、指针疗法
十二、锋钩针疗法
十三、小宽针疗法
十四、头皮针疗法
十五、焦氏头针疗法
十六、耳针疗法
十七、面针疗法
十八、眼针疗法
十九、鼻针疗法
二十、口针疗法
二十一、舌针疗法
二十二、腹针疗法
二十三、手针疗法
二十四、腕踝针疗法
二十五、足针疗法
二十六、艾灸疗法
二十七、拔罐疗法
二十八、声波电针疗法
二十九、微波针灸疗法
三十、穴位注射疗法
三十一、穴位埋线疗法
三十二、穴位贴敷疗法
三十三、穴位割治疗法
三十四、穴位挑治疗法
三十五、穴位结扎疗法
三十六、穴位激光照射疗法
三十七、穴位电离子透入疗法
三十八、穴位红外线照射疗法
三十九、穴位电兴奋疗法
四十、穴位磁疗法
第二章 内科痍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支气管炎
三、慢性支气管炎
四、支气管哮喘
五、支气管扩张
六、肺炎
七、胸膜炎
八、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反流性食管炎
二、慢性胃炎
三、胃下垂
四、消化性溃疡
五、,急性肠炎
六、慢性腹泻
七、便秘
八、溃疡性结肠炎
九、慢性肝炎
十、肝硬化
第三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贫血
二、白细胞减少症
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病
二、心律失常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四、慢性心功能不全
五、心肌炎
六、风湿性心瓣膜病
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八、心脏神经官能症
九、风湿热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尿路感染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
四、肾下垂
第六节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一、男性不育症
二、慢性前列腺炎
三、鞘膜积液
四、阳痿
第七节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一、糖尿病
二、高脂蛋白血症
三、肥胖症
四、痛风
五、尿崩症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八节 传染病
一、肺结核
二、颈淋巴结结核
三、病毒性肝炎
四、急性细菌性痢疾
五、疟疾
第九节 常见内科急症
一、高执
二、昏迷
三、咯血
四、中暑
第三章 骨伤料痍病
第一节 头颈部筋伤
一、颞颌关节 弹响症
二、落枕
三、颈椎病
第二节 胸腹部筋伤
一、胸胁进伤
二、肋软骨炎
第三节 背腰部筋伤
一、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二、腰背肌纤维织炎
三、腰椎管狭窄症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六、急性腰扭伤
七、腰肌劳损
八、腰椎关节 突综合征
九、腰骶关节 韧带损伤
十、骶尾部损伤
第四节 上肢部筋伤
一、肩部扭挫伤
二、肩关节 周围炎
三、冈上肌肌腱炎
四、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五、肘部扭挫伤
六、肱骨外上髁炎
七、腕部扭挫伤
八、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九、腱鞘囊肿
十、腕管综合征
十一、指屈肌腱腱鞘炎
第五节 下肢部筋伤
一、梨状肌综合征
二、髋部扭挫伤
三、股内收肌损伤
四、髌骨软化症
五、髌上滑囊炎
六、髌下脂肪垫损伤
七、膝关节 交叉韧带损伤
八、膝关节 侧副韧带损伤
九、膝关节 创伤性滑膜炎
十、踝关节 扭伤
十一、跖管综合征
十二、跟腱周围炎
十三、跟痛症
第六节 骨关节 疾病
一、风湿性关节 炎
二、类风湿关节 炎
三、强直性脊柱炎
四、腰椎骨质增生症
五、膝关节 骨性关节 炎
六、骨质疏松症
第四章 外科疾病.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二、胃扭转
三、急性胆囊炎
四、胆石症
五、胆道蛔虫症
六、急性阑尾炎
七、急性胰腺炎
八、麻痹性肠梗阻
九、泌尿系结石
十、尿失禁
十一、痔疮
十二、肛管直肠脱垂
十三、肛裂
十四、良性前列腺增生
十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十六、下肢静脉曲张
第五章 妇产料痍病.
第一节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四、月经过多
五、月经过少
六、痛经
七、闭经
八、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九、经前期综合征
十、经行头痛
十一、经行身痛
十二、经行乳房胀痛
十三、经行发热
十四、经行失眠
十五、经行情志异常
十六、经行风疹块
十七、经行吐衄
十八、经行泄泻
十九、经行浮肿
二十、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二节 带下病
一、非炎性带下病
二、炎性带下病
第三节 妊娠病
一、妊娠呕吐
二、妊娠腹痛
三、流产
四、胎位异常
五、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六、胎气上逆
七、胎死不下
八、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九、妊娠咳嗽
十、妊娠失音
十一、妊娠浮肿
十二、妊娠小便不通
十三、妊娠小便淋痛
第四节 产时病
一、滞产
二、胎盘滞留
第五节 产后病
一、产后血崩
二、产后血晕
三、恶露不绝
四、产后腹痛
五、产褥感染
六、产后尿潴留
七、产后尿频、失禁
八、产后大便难
九、产后泄泻
十、产后身痛
十一、产后抑郁
第六节 乳房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腺增生病
三、缺乳
第七节 子宫卵巢疾病
一、子宫肌瘤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三、子宫脱垂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八节 盆腔疾病
一、盆腔炎“
二、盆腔瘀血综合征
第九节 妇科杂病
一、不孕症
二、外阴瘙痒
三、外阴白色病变
四、女性性功能障碍
第六章 儿科疾病
一、小儿发热
二、婴幼儿腹泻
三、百日咳
四、小儿营养不良
五、小儿厌食症
六、新生儿破伤风
七、小儿脱肛
八、小儿脑瘫
九、小儿疝气
十、小儿癫痫
十一、小儿惊厥
十二、小儿多动症
十三、小儿舞蹈病
十四、小儿夜啼
十五、小儿遗尿
十六、小儿肌性斜颈
十七、流行性腮腺炎
十八、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七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
第一节 颅神经疾病
一、滑车神经麻痹
二、三叉神经痛
三、面神经麻痹
四、面肌痉挛
五、神经性耳鸣
六、内耳眩晕病
七、舌咽神经痛
第二节 脊神经疾病
一、枕神经痛
二、臂丛神经痛
三、肋间神经痛
四、多发性神经炎
五、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六、桡神经麻痹
七、臀上皮神经炎
八、坐骨神经痛一
九、股外侧皮神经炎
十、股神经麻痹
十一、胫神经损伤
十二、腓总神经麻痹
第三节 脊髓疾病
一、急性脊髓炎
二、视神经脊髓炎
三、脊髓蛛网膜炎
四、脊髓空洞症
五、截瘫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
一、脑动脉硬化症
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三、脑梗死
四、脑出血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
六、血管性痴呆
第五节 锥体外系疾病
一、帕金森病
二、肝豆状核变性
第六节 肌肉疾病
一、重症肌无力
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三、多发性肌炎
第七节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一、自发性多汗症
二、不安腿综合征
三、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一
第八节 精神疾病-
一、神经衰弱
二、癔病
三、抑郁性神经症
四、发作性睡病
五、精神分裂症
六、情感性精神障碍
七、癫痫性精神障碍
八、更年期精神病
九、脑外伤伴发精神障碍
十、气功偏差所致精神障碍
第八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一节 常见眼科病证
一、近视
二、麦粒肿
三、沙眼
四、上睑下垂
五、流泪症
六、白睛涩痛
七、色盲
八、翼状胬肉
九、弱视
十、睑缘炎
十一、睑板腺囊肿
十二、急、慢性泪囊炎
十三、急性结膜炎
十四、细菌性角膜炎
十五、真菌性角膜炎
十六、角膜软化症
十七、巩膜炎
十八、青光眼
十九、白内障
二十、玻璃体混浊
二十一、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二十二、视网膜色素变性
二十三、视神经炎
二十四、视神经萎缩
二十五、麻痹性斜视
二十六、电光性眼炎
第二节 常见鼻部病证’
一、鼻疔
二、鼻息肉
三、鼻出血
四、急性鼻炎
五、过敏性鼻炎
六、慢性单纯性鼻炎
七、慢性肥厚性鼻炎
八、萎缩性鼻炎
九、急性鼻窦炎
十、慢性鼻窦炎
第三节 常见口腔病证
一、牙痛
二、龋病
三、口疮
四、球菌性口炎
五、慢性唇炎
六、牙龈炎
七、牙髓炎
第四节 常见咽喉病证
一、急性咽炎
二、慢性咽炎
三、咽感觉异常
四、急性扁桃体炎
五、慢性扁桃体炎
六、扁桃体周围脓肿
七、急性喉炎
八、慢性喉炎
九、喉关节 炎
十、声带小结
十一、声带瘫痪
十二、癔病性失音
第五节 常见耳部病证
一、耳聋
二、耵耳
三、耳胀、耳闭
四、外耳道疖
五、外耳湿疹
六、化脓性耳郭软骨膜炎
七、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八、急性乳突炎
九、耳后骨膜下脓肿
第九章 皮肤科痍病
第一节 病毒性皮肤病
一、带状疱疹
二、单纯疱疹
三、水痘
四、扁平疣
五、寻常疣
六、传染性软疣
七、麻疹
八、风疹
九、婴儿玫瑰疹
十、手足口病
十一、跖疣
第二节 细菌性皮肤病
一、脓疱疮
二、毛囊炎
三、痈
四、疖与疖病
五、丹毒
六、慢性小腿溃疡
第三节 真菌性皮肤病
一、头癣
二、手足癣
三、甲癣
四、股癣
五、体癣
六、花斑癣
七、口腔念珠菌病
第四节 物理性皮肤病
一、冻疮
二、褥疮
三、鸡眼
第五节 昆虫及动物性皮肤病
一、疥疮
二、蚊虫叮咬
三、蜂蜇伤
四、滴虫病
第六节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一、荨麻疹
二、湿疹
三、接触性皮炎
四、药物性皮炎
五、丘疹性荨麻疹
第七节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一、神经性皮炎
二、皮肤瘙痒症
三、痒疹
四、肛门瘙痒
第八节 红斑磷屑性皮肤病
一、银屑病
二、玫瑰糠疹
三、剥脱性皮炎一
四、扁平苔癣
第九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脂溢性皮炎
二、痤疮
三、酒渣鼻
四、斑秃
五、多汗症
六、甲沟炎
第十节 结缔组织病及有关免疫性
皮肤病
一、红斑狼疮
二、硬皮病
三、皮肌炎
四、白塞氏病
第十一节 血管性皮肤病
一、过敏性紫癜
二、红斑性肢痛症
三、雷诺氏病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五、血栓性静脉炎
第十二节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一、白癜风
二、黄褐斑
三、黑变病
四、雀斑
第十章 性传播疾病
一、梅毒
二、淋病
三、尖锐湿疣
四、软下疳
五、非淋菌性尿道炎
六、生殖器疱疹
七、艾滋病
附:重要参考书目
吴绪平,男,生于1953年12月,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理事、湖北省针灸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1977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留校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先后指导海内外硕士研究生34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名,2002年12月赴韩国讲学,2003年3月赴香港讲学。
近30年来,一直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讲《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学》及《针刀医学》。研究方向:①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②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中医针灸专著24部。先后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如“关于以CAMP、CGMP为指标对针刺调衡阴阳的研究”,1990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针灸防治运动损伤的,临床研究”,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近30年来,一直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主讲《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学》及《针刀医学》。研究方向:①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②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中医针灸专著24部。先后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如“关于以CAMP、CGMP为指标对针刺调衡阴阳的研究”,1990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针灸防治运动损伤的,临床研究”,1993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
《现代针炙治疗大成》共分10章,第一章系统介绍了临床上常用的40种针灸治疗方法,包括各种疗法的具体应用、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后九章按科别分系统介绍了内科、骨伤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精神科、五官科、皮肤科及性传播疾病的现代针灸治疗,重点介绍了各种针灸疗法在各种常见病证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处方、操作方法等,同时介绍了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临床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新进展、新成果,故名“现代针灸治疗大成”。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