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1930年~1949年
朱启钤 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
梁思成林徽因 什么叫做“建筑意”?
范文照 中国建筑之魅力
林徽因 痛斥无赖
林徽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陆谦受 吴景奇 我们的主张
童寯 造园
龙庆忠 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
1950年~1978年
刘致平 先民居住建筑之经验
梁思成 曲阜孔庙
陈伯齐 对建筑艺术问题的一些意见
卢绳 热河行宫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
卢绳 中国古代的剧场建筑
杨耀 明式家具的艺术地位和风格
刘敦桢 漫谈苏州园林
夏昌世 莫伯治 漫谈岭南庭园
徐中 论建筑风格的决定因素
1979年~1990年
杨廷宝 谈北京和平宾馆(齐康记述)
童寯 关于苏联构成主义建筑
王华彬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林乐义 谈谈我们“建筑师”这一行
陈占祥 关于北京市的城市规模
杨廷宝 郭湖生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传统
刘光华 建筑?环境?人
陈明达 园林绿化与文物保护
白佐民 绝非偶然或巧合
汪定曾 上海建筑在城市设计中迈进
佘睃南 建筑——对人的研究
罗哲文 论建筑文化
李允毛禾 建筑的思想和政策
陈从周 园林清议
孟建民 建筑设计的硬性条件及弹性条件
汪坦 赖特
冯纪忠 “何陋轩”答客问
程泰宁 在历史和未来之间的思考
聂兰生 小城春秋
张驭寰 古建筑上的铁花刹
戴念慈 建筑学的社会因素
吴良镛 为什么提出“广义建筑学”这命题
张伶伶 建筑创作主体论
王建国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991年~2003年
钟华楠 “抄”与“超
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调查漫记
张镈 关于帽子、屋顶、亭子之我见
华揽洪 关于建筑创作的几个问题
赖聚奎 四代香港汇丰银行大厦的演变与启示
汪国瑜 建筑与气
蔡镇钰 世纪之交建筑随想
陈薇 如何看待和考察中国的“后现代
张开济 从避暑山庄的设计谈起
杨永生 由纪念建筑想起的
刘业 建筑教学模块化的思索
齐康 纪念的凝思
周卜颐 建筑创作漫谈
唐璞 中国古建筑的哲学观
郭湖生 谈中国古代城市
王季卿 古建筑中的声学
赖德霖 无题
薛求理 再读贝聿铭
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的哲学思考
潘谷西 从“园林”到“理景”
徐尚志 两点经验与两件憾事
张钦楠 历史地回顾过去开拓地迎接未来
刘先觉 学习阿尔托
何镜堂 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
布正伟 体验与思辩
杨永生 我国第一代建筑大师陈植
郑孝燮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文态环境
彭一刚 也谈五大道的小洋楼
金瓯卜 略谈瓦当
傅熹年 学习《梁思成全集》的体会
钟训正 我国现代的建筑文化现象
陈世民 我们的设计理念
张十庆 中国古代室内装饰的特色
曹汛 希望致语
王世仁 保存?更新?延续
王小东 非功能?非形式?非建筑
喻维国 关于建筑文化的保护
王天锡 呼唤“少即是多”的“归来”
常怀生 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与哈尔滨
莫伯治 我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马识途 为创造新的民族形式鼓与呼
李道增 创造性转化
陈志华 五十年后论是非
吴焕加 建筑理论是什么?
费麟 北京城市规划的三个“不”
吴焕加 莫为巨变心作痛
曾昭奋 《世界建筑》情结
王贵祥 建筑的精神之维
庄惟敏 关于建筑创作的泛意识形态论
沈克宁 消失的空间
常青 从建筑性格看上海城市精神
钱锋 从包豪斯到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丁沃沃 对“中国固有形式”建筑意义的思考
戴复东 感受“建筑与文学”
吴庐生 关于同济大学逸夫楼设计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