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异国:现代中国海外旅行与写作研究
引言
郭嵩焘笔下的西方--基于《郭嵩焘日记》的西方形象研究
特殊历史语境下的“镜”与“鉴”--王韬与康有为眼中的法国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旅苏游记中的苏联形象
“财富、民主与自由”的美国--以1900 -1930中国旅美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女人--兼论郁达夫的日本观
“风物”的怀念和演绎--论周作人对日本地方文学的寄情书写
巴金笔下的法国--巴金法国题材作品研究
陈河小说中的阿尔巴尼亚与加拿大
当代中国旅英游记中的英国形象
王蒙海外游记中的美国与苏/俄形象
当代中国旅外游记中的西方表述
陈晓兰,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外文学关系、城市文化与文学、性别与文学。已出版专著:《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1999)、《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以左拉和茅盾为例》(2006)、《城市意象--英国文学中的城市》(2006),主编《诗与思--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Ⅰ》(2007)、《经典与理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Ⅱ》(2009)、《外国女性文学教程》(2011),发表论文60余篇。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势力以各种形式影响中国的事务乃至普通人的生活,西洋或东洋不仅是官方、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也是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想象和谈论的对象。人们从不同的途径接触了他们的想象客体,或者从外国物品、或者通过战争、或者从在华的外国人以及与外国相关的事物,或者通过译介的书籍、短期的考察或长期的实地生活,认识了影响中国社会和生活秩序的异国,产生了有关异国的种种言说。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域外旅行与写作,为异国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异国形象的确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集的论题涉及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域外旅行与写作,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西方、苏联及日本等国家的观察与想象及其旅外作品对于异国形象的塑造。
比价列表
暂无价格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