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战争·党争与“宪争”
作者:祝天智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2
页数:224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516103371
ISBN-10:7516103373
去豆瓣看看 在创新浯境中努力引领先锋学术(总序)
序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书的研究价值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新中国成立前对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的研究
(三)台湾的研究
(四)国外的研究
三 本书的研究方法
四 本书的预期成果和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概念的界定:宪政与宪政运动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抗战前宪政观念的传播及追求立宪实践的发展
一 晚清宪政思想的引入与预备立宪运动的兴起晚清宪政观念的引入和传播
(二)晚清预备立宪运动的兴起
二 民国成立至抗战前宪政观念的传播及追求宪政实践的发展
(一)革命党的宪政观及其宪政实践
(二)抗战前自由主义知识精英的宪政诉求
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兴起背景分析
一 合法性不足的弱势独裁:宪政运动兴起的制度背景
(一)孙中山的训政理念及国民党对它的“继承”
(二)作为弱势独裁的国民党训政体制及其合法性危机
(三)国民党的宪政许诺及其困境
二 国共妥协与有限合作
(一)国共妥协和有限合作机制的建立
(二)国共有限合作机制对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影响
三 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策略的调整与抗战初期的有限民主化
(一)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策略的调整
(二)抗战初期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趋向
四 中间党派的宪政诉求
(一)抗战前中间党派对民主和宪政的追求
(二)抗战开始后中间党派宪政诉求的增强
五 国际政治中民主与独裁的较量与民主国家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一)国际政治中民主与独裁的对立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二)抗战开始后美、英对中国的影响与示范效应
六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
一 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的博弈与宪政运动的兴起
(一)政治局势的变化与国共博弈策略的调整
(二)一届四次国民参政会上的博弈与宪政运动高潮的骤然兴起
……
第四章 宪政运动的回潮与中间党派的聚合化
第五章 第二次宪政运动高潮
第六章 “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和宪政运动之转向
第七章 宪政运动之终结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祝天智(1975-),男,山东定陶人,徐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人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持教育部课题和江苏省社科规划课题各1项,省厅级课题2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存《中国行政管理》、《天津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二十一世纪》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战争·党争与“宪争”》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以抗战时期宪政运动为研究对象,将其放在抗战时期战争、党争与政争相互交织的特殊背景下,通过对各派政治力量复杂的博弈互动的分析,透析各派政治力量在其宪政话语背后的利益诉求、博弈策略和博弈效果。在此基础之上,评析了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限度,以及运动中所展示的近代政治家的政治智慧,探讨了抗战时期宪政运动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