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犯罪: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社会秩序研究
作者:张勇濂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11
页数:241
定价:35.00 元
ISBN-13:9787500493211
ISBN-10:7500493215
去豆瓣看看 序
导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延伸和发展的需要
二 国内外学界对农民工犯罪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情况
(二)国内学者对农民工流动与农民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研究
三 对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流动:历代中国农民生存的道路选择
一 关于流动的理论
(一)关于社会流动的理论
(二)流动人口的模式
二 历代中国农民流动的回顾
(一)“无奈的流动”——古代中国农民的流动
(二)“被迫的流动”——近代中国农民的流动
(三)“锁定的流动”——新中国政策制度下的农民“不动”
(四)从“控制”到“放开”——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流动
三 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状况
(一)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规模
(二)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结构特征
(三)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流向特征
四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社会评价
(一)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积极意义
(二)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负面效应
第二章 从农民到农民工: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动力学研究
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人口流动动因的分析
(一)人口流动是生产力内部平衡关系的要求
(二)人口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决定的
(三)人口流动是“推力”和“拉力”作用的结果
(四)人口流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二 国内外关于人口流动或迁移的动力学理论
(一)国外学者对人口流动或迁移的动力学分析
(二)国内学者对农民流动的动力学分析
三 我国转型期农民流动的动力因素分析
(一)第一推动力: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第二推动力:国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松动
(三)第三推动力:转型期中国农民从生存到发展的追求
第三章 从农民工到犯罪:转型期中国流动农民犯罪的实证调查
一 北京市农民工犯罪的状况及特点
(一)北京市农民工犯罪的总体状况
(二)北京市农民工犯罪的一般性特征
(三)北京市农民工犯罪的类型特征
二 广州市农民工犯罪状况及特点
(一)广州市农民工基本情况
(二)广州市农民工犯罪状况
(三)广州市农民工犯罪的特点
三 郑州市农民工犯罪状况及特点
(一)郑州市农民工犯罪的一般性特征
(二)郑州市农民工犯罪发展趋势
(三)郑州市农民工侵财型犯罪分析
四 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流动性与犯罪的关系
五 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犯罪的总体特征
(一)犯罪目的:侵财性
……
第四章 文化冲突下的行为越轨: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犯罪
第五章 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犯罪的语言防体制
第六章 转型期中国农民工的思想状况及其犯罪的思想预防
张勇濂,男,河南项城人。2001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合作导师李培林教授。主要从事和谐社会构建理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稳定等问题研究,先后在《中国国情国力》、《中州学刊》、《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流动是历代中国农民生存的策略选择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我国农民在无法生存状况下,无不选择投奔他乡,以求生存。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的流动尽管有求取生存之意,但其目的更趋向于利益的最大化。无论古代、近代还是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流动,都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冲击,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历代的执政者无不对农民流动引发的社会问题采取积极对策,以减缓其所带来的社会不良反应。《流动与犯罪:转型期中国农民流动的社会秩序研究》正是从历代中国农民由于流动而造成的社会失稳状况考虑出发,对转型期中国农民进城打工而引发的社会犯罪问题进行反思,以期对和谐社会构建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所启示。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