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器教程系列丛书:笛子入门基础教程
前言
第一课 笛子浅谈
一、笛子的起源与历史
二、笛子的构造与音域
三、笛子的种类
四、笛子的选择与保养
(一)笛子的选择
(二)笛子的保养
五、笛膜的选择、粘贴与保养
(一)笛膜的选择
(二)笛膜的粘贴
(三)笛膜的保养
第二课 基本乐理知识
一、记谱法(简谱)
二、音符与休止符
三、节奏、节拍与拍号
四、小节、小节线与终止线
五、常用记号
第三课 笛子演奏入门
一、持笛姿势与按孔方法
(一)演奏姿势
(二)按孔方法
二、口型、口风、风门与口劲
三、常用指法
(一)筒音作“5”(第三孔作“1”)指法练习
(二)筒音作“2”(第三孔作“5”)指法练习
(三)筒音作“1”(第三孔作“4”)指法练习
(四)筒音作“6”(第三孔作“2”)指法练习
(五)筒音作“3”(第三孔作“6”)指法练习
第四课 手指与舌头的基本技巧
一、手指技巧
(一)活动机理
(二)运指方法
(三)几种常用装饰技法
(四)装饰技法的练习
二、舌头技巧
(一)活动机理
(二)舌动技巧
第五课 呼吸与气息的运用
一、呼吸原理
二、呼吸方法
三、腹膈机制的对抗功能
四、体腔共鸣与笛子的音色
五、吹奏中的气息协调功能
六、吹奏中的气息控制
七、吹奏中的循环呼吸方法
八、吹奏中的循环双吐方法
第六课 综合技巧练习曲——影视歌曲、流行歌曲
一、筒音作“5”
1.洗衣歌
2.酒神曲
3.阿里山的姑娘
4.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春天里
二、筒音作“2”
……
第七章 笛子的演奏风格
第八课 两大流派代表乐曲
第九课 乐曲
张学庆,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1963年入天津音乐学院主修笛子,师从金沙先生和陆金山教授。1968年毕业后,在文艺团体任笛子演奏工作01975年调入河北师大音乐学院从事笛子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先后在海内外音乐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笛子演奏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腹膈机制的对抗与循环呼吸》、《笛子的循环双吐技法》、《笛管腔的气柱振动与发音》、《胸腔共鸣与笛子的音色》以及《笛子吹奏中的气息协调功能》、《笛子吹奏中的气息回流与倒吸现象》等论文均在国家核心期刊和中国台湾音乐杂志上公开发表,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论文《笛管腔的气柱振动与发音》中的律学观点,得到有关乐律学专家的认定,并被中国乐律学丛书《中国乐律学百年论著综录》所收录。此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和中国乐律学史研究成果之一。
论文《笛子吹奏中的气息协调功能》和《笛子吹奏中的气息回流与倒吸现象》在中国台湾音乐杂志发表并辑入精装本,馈赠包括中国台湾中央图书馆和美国纽约图书馆在内的各大图书馆收藏。
1995年4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笛子演奏专著《笛子演奏艺术原理》一书。书中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笛子的演奏机理,是一部学术性较强的撰著。
个人小传分别在《中国音乐家名录》(续编)、《中华名人大典》(当代卷)、《中国当代民间艺术名人总鉴》、《中国当代音乐家辞典》中录选。
笛子,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演奏艺术源远流长。据史料载,至少在汉、唐时期,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笛子演奏就已广为盛行,并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演奏能手。
长期以来,笛子在广泛的流传过程中,已成为人民群众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已成为人民群众爱不释手的“终生伴侣”。人民群众对笛子情有独钟,颇为喜爱,甚至把它的形象描绘成“玉龙喷霜”,把它的声音比喻成“凤鸣”、“龙吟”,可见笛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非同一般。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笛子也不例外。在唐、宋时期,戏曲盛行,笛子只是作为伴奏乐器而存在。可想而知,其在表现力和演奏技巧上,相对地缺乏进取性和独立性。直至20世纪50年代起,笛子终于拓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奏乐器,无论在演奏技巧、理论作曲,还是在对民间乐曲的改编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