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登 录

中国视角穿越西方现代美学:西方阐释学美学局限研究

中国视角穿越西方现代美学:西方阐释学美学局限研究
作者:王峰著
出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1
页数:235
定价:30.00 元
ISBN-13:9787207072351
ISBN-10:720707235X 去豆瓣看看 
00暂无人评价...
目 录
  序
  前言
  上篇 确定性的寻求一西方现代阐释学的
  困惑
  上 确定性的消解与困难
  第一章 历史的确定性:与历史交流还是敉平历史?
  一、与历史交流
  二、敉平历史
  第二章 主体的确定性:迷失于历史意识中的主体
  一、在历史意识中确立主体的尝试
  二、中心的消解与主体的破碎 
  第三章 阐释的痛苦与确定性的困难
  一、问与答中确定意义
  二、问题开始出现:过于自由的阐释如何确定意义? 
  三、拯救的尝试:确定的意义存在于类型中 
  四、极端化的破灭:客观的文本意义真的可能吗? 
  下 重理确定性的可能途径
  第四章 消解形而上学的努力--适度的本体论地位
  一、什么是本体上的适度? 
  二、适度与当代文化语境及体验的关系
  三、适度从注意力的变更中展现出来
  四、距离是生成意义的基础 
  第五章 重返文本阐释的根源--阐释的善良愿望
  一、善良愿望是否可能? 
  二、善良愿望是文本阐释的基础
  三、善良愿望的层次
  四、建基于或然性之上的主观的善良愿望
  五、小结 本体性的适度与善良愿望如何结合起来
  中篇 错位的确定性--西学烛照下的古典阐释学研究与缺憾
  第六章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西学背景
  一、处于特殊阶段
  二、中国古代阐释学的西学背景 
  三、方法的总结
  四、何谓“中国阐释学”? 
  五、建设中国阐释学的倡导和探索 
  第七章 崇祖式的阐释方法与确定性的谋求
  一、天命来自哪里? 
  二、维护经典的地位
  三、维持经典原意是完全理解吗? 
  四、到底是何种原意? 
  五、训诂是否就是文本阐释? 
  六、疏证式的文本阐释
  七、小结 崇祖式的阐释学能否达到确定性? 
  第八章 西方阐释学的确定性的借用与错位
  一、文体概念的对照
  二、读者地位的提高
  三、语言观的错位
  四、“阐释的循环”的诸多理解
  五、把哲学阐释学理解为一种方法
  六、用西方现代阐释学概念分解中国古代阐释思想 
  七、缺乏自省的阐释
  第九章 文本批判之一:儒家阐释学的探讨与批判
  一、基本观念
  二、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三种方向 
  三、缺陷与不足
  第十章 文本批判之二:道家阐释学的体系性思考与不足
  一、最高标准:天地境域
  二、指向:原意的可能性
  三、理解与确定的困窘
  四、道家阐释学的无能 
  五、阐释学的歧路
  第十一章 文本批判之三:中西互补的阐释学与反思
  一、什么样的“本体”? 
  二、什么样的诠释学? 
  三、中西传统之别 
  四、本体诠释学的困难
  下篇 在意义阐释中重建确定性——当代阐释学的问题与途径
  上 在他者话语与曾在之维中艰难拓进
  第十二章 他者话语下自我确证的难度
  一、现代性作为他者话语
  二、全球化还是本土化? 
  三、文化心理影响阐释
  四、一个成功的实例 
  第十三章 “现代性”与“传统”:一对重要的阐释学概念
  一、何谓现代性? 
  二、现代性与传统的复杂关联
  三、马克思主义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弥合及其困窘
  四、话语即交汇:穿越现代性与传统
  第十四章 翻译作为一个阐释学问题
  一、可译还是不可译
  二、不可译观念的局限
  三、翻译的理想性问题
  下 意义阐释与确定性的重建
  第十五章 “中国学派”的阐释效力与局限
  一、中国学派的理论诉求与局限
  二、中国观不等于中国方法
  三、三种比较文学观及其隐含的问题
  四、“失语症”问题
  五、“中国学派”的阐释学意义
  第十六章 混乱的当代意义状况
  一、阐释以什么为准
  二、阐释以谁为准
  三、如何阐释
  第十七章 在意义阐释中开启确定性的途径
  一、批判之一:虚假的中国后现代文化逻辑
  二、批判之二:后现代主义的启蒙使命及缺憾 
  三、批判之三:后现代主义--形式还是行动? 
  四、确定性的无能:西方现代阐释学和中国经典阐释学的窘迫
  五、多元价值的意义阐释与确定性的重建 
  第十八章 确定性的新逻辑:适度阐释、善良愿望与未来性
  一、意义阐释的确定性:在阐释中提出适度和善良愿望的重要性
  二、对中国古典式适度观的批判性阐发
  三、意义与未来性
  四、艺术的奠基作用 
  五、意义问题的关键:未来性与主体性
  第十九章 创造性阐释与确定性的更生
  一、意义阐释的创造性
  二、意义层次的划分:生活世界意义与文本意义
  三、个体体验作为意义阐释的出发点 
  四、意义阐释的层次
  五、在意义阐释中重建确定性
  主要参考文献
比价列表
 商家评价 (0)折扣价格
暂无京东缺货N个月
8天前更新

公众号、微信群

缺书网
微信公众号
扫码进群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