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理论:教育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使命
作者:杨东平 著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7
页数:288
定价:30.00 元
ISBN-13:9787303100408
ISBN-10:7303100407
去豆瓣看看 第一篇 教育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不同表现
二、激进主义文化背景下传统教育的命运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教育的复活
四、结论和反思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理想
一、传统教育的复活和强化
二、什么是现代教育
中国教育:人文价值的流失和重建
一、在前现代化的中国,科学与文化的断裂格外显著
二、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国独特的历程
三、恢复教育的人文内涵,重建现代教育精神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观和价值观
一、平衡现代教育的两种功能
二、以公平的发展为特征的教育发展观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平民教育的流变和当代发展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平民教育运动
二、平民教育在新中国的演变
三、当代中国平民教育的新探索
四、当代平民教育的价值
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
一、教育学科的恢复和生长
二、国家化学术生产机制的形成
三、教育理论的西学影响
四、“教育学危机”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有多少状元能够成才
第二篇 大学之道
通才教育的复兴——试论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
一、专才教育的困境
二、通才教育释义
三、通才教育和中国国情
中国近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
大学改革: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
重温大学精神
重建现代大学制度
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
一、80年代活跃的高等教育改革
二、高等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改革
三、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第三篇 教育公平
第四篇 教育公共政策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战略发展研究会理事,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会长,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等。著有《通才教育论》《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等,主编《大学精神》《大学之道》《中国教育蓝皮书》《中国环境绿皮书》等。
《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理论:教育的文化传统与社会使命》包括在前现代化的中国,科学与文化的断裂格外显著、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中国独特的历程、恢复教育的人文内涵,重建现代教育精神等内容。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