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1 成书动因
1.2 成书过程
1.3 本书特点
第2章 信息学院本科生培养体系
2.1 信息学院本科生培养模式
2.2 信息学院课程体系
2.3 选课指导
2.3.1 指导思想和实施办法
2.3.2 学士学位学分要求
2.3.3 学校公共必修课与通选课
2.3.4 学院平台课程
2.3.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要求及选课指导
2.3.6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要求及选课指导
2.3.7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要求及选课指导
2.3.8 微电子专业课程要求及选课指导
2.4 实践与能力训练
2.4.1 校长基金、莙政基金、泰兆基金等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
2.4.2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计划)
2.4.3 ACM程序设计竞赛
2.4.4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2.4.5 挑战杯
2.4.6 实验室自筹本科生研究课题
2.5 专业分流
2.6 毕业论文
第3章 信息学院平台课
3.1 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3.2 数学基础课程群
3.2.1 数学分析Ⅰ
3.2.2 数学分析Ⅱ
3.2.3 数学分析Ⅲ
3.2.4 高等数学B(Ⅰ)
3.2.5 高等数学Ⅱ
3.2.6 高等代数Ⅰ
3.2.7 高等代数Ⅱ
3.2.8 线性代数
3.3 物理基础课程群
3.3.1 力学
3.3.2 电磁学
3.4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群
3.4.1 计算概论
3.4.2 程序设计实习
3.4.3 数据结构与算法A
3.4.4 数据结构与算法B
3.4.5 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
3.5 电路基础课程群
3.5.1 微电子与电路基础
3.5.2 电路基础实验
第4章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专业课程大纲
4.1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4.2 专业基础课
4.2.1 软件基础课程群
4.2.2 硬件基础课程群
4.2.3 理论基础课程群
4.2.4 智能基础课程群
4.3 专业课程
4.3.1 计算机理论课程群
4.3.2 程序设计课程群
4.3.3 软件工程课程群
4.3.4 数据管理课程群
4.3.5 计算机网络课程群
4.3.6 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课程群
4.3.7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群
4.3.8 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课程群
4.3.9 自然语言处理课程群
4.3.10 智能感知课程群
第5章 电子信息学科专业课程大纲
5.1 电子信息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5.2 课程群划分及群之问的关系
5.3 课程拓扑图
5.4 专业基础课程群
5.4.1 专业数学基础课程群
5.4.2 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5.4.3 专业物理基础课程群
5.4.4 专业电路基础课程群
5.5 专业课程群
5.5.1 电子物理专业课程群
5.5.2 微电子专业课程群
5.5.3 通信(含电磁场微波技术)专业课程群
5.5.4 电路与系统专业课程群
5.5.5 信号处理(包括声学)专业课程群
第6章 国外部分著名高等院校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学科培养特色解读
6.1 电子工程学科
6.1.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6.1.2 普林斯顿大学
6.1.3 斯坦福大学
6.1.4 剑桥大学
6.1.5 新加坡国立大学
6.2 计算机学科
6.2.1 卡内基梅隆大学
6.2.2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6.2.3 东京大学
6.2.4 剑桥大学
6.2.5 麻省理工学院
6.2.6 斯坦福大学
6.2.7 宾夕法尼亚大学
6.2.8 普林斯顿大学
6.2.9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6.2.10 佐治亚理工学院
6.2.1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