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文库·新启蒙话语建构:《受活》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社会
作者:梁鸿 (作者)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8
定价:48.00 元
ISBN-13:9787516109038
ISBN-10:7516109037
去豆瓣看看 绪论:回到语文学
上卷 1990年代文学关键词
第一章 “狂欢”:大众文化的兴起与1990年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与1990年代的文学场
第二节 被不断构造的“狂欢”叙事
第三节 “身体狂欢”的僭越与困境
第二章 “精神危机”:1990年代初期社会精神状况的话语分析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悖论及其规约
第二节 知识分子话语的“拘囿”与“被拘囿”
第三节 被剥离了精神价值的世俗与技术
第三章 “民间”:“断裂问卷”与1990年代文学的转向
第一节 “民间形象”、“民间立场”的建构
第二节 感性写作与“个人生活”的兴起
第三节 “民间”、“个人”与“历史”的可辨析性
第四节 作为“行为艺术”的“断裂问卷”
第四章 “王小波之死”:自由主义乌托邦的建构及其未完成性
第一节 “自由知识分子”:启蒙新传统的设想与标本
第二节 “受难者”与“文学先锋”:世纪末青年的精神救赎
第三节 “自由分子”:精英中产阶级的象征符号
第四节 重回1990年代:自由的“窄化”与“泛化”
下卷 《受活》与“中国想象”
第五章 时间
第一节 六月飞雪:“异”的象征世界
第二节 天干地支年:中国的轮回
第六章 地点
第一节 受活庄
第二节 “乡土中国”:起源、生成与形态
第七章 人物
第一节 茅枝婆:巫婆的筷子竖不起来了
第二节 柳县长:中国式病症
第三节 绝术团:“残缺之躯”及其隐喻
第四节 被困的“列宁遗体”
第八章 事件
第一节 三个前事件
第二节 “算账”与“经济”话语的变迁
第三节 发展、现代性与乌托邦
第四节 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
第九章 现实与主义
第十章 结局
参考文献
后记
梁鸿,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研究。曾出版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学术专著《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和学术对话《巫婆的红筷子——作家与文学博士对话录》。曾在《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数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转载。曾获“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2009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2011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和“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中国在梁庄》获“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类好书”、“2010年度最具现实主义精神图书”、“《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类十大好书”、“第七届文津图书奖”和“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中青文库·新启蒙话语建构: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社会》试图从语文学的角度,通过对《受活》核心词语和象征符号背后所涉及的词义变迁、历史语境和种种社会生活冲突性存在的分析,进入言语的语言系统,去寻找它的起源,它背后可能蕴涵的文化心理机制,以及被我们自己和时代所遮蔽的东西。通过对《受活》中所涉及的语言及语言背后的历史、现在进行释义——这一释义实际上是把语言、词语背后的发展路径、轨迹给重新呈现或还原出来——使我们看到在语言意义转换过程中所丢失掉的和所增加的东西,其实,也是使词语呈现出它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达到萨义德所言的“对话”的可能性。借此,探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想象逻辑和当代话语暗喻结构的特点,进而考察文学以何种通道达到对它所描述的生活的展示。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