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气候系统与水文循环
1.2 影响气候变化的可能因素
1.2.1 自然强迫
1.2.2 人类活动
1.3 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
1.4 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性评价的目的意义
1.5 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方法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6.1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计划
1.6.2 国内主要研究项目和计划
1.7 IPCC关于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2.1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性诊断方法
2.1.1 线性回归方法
2.1.2 Ma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
2.1.3 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
2.2 近50年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2.2.1 近50年全国气温变化情势
2.2.2 近50年全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及其年际变化趋势
2.2.3 近50年全国蒸发的地区分布
2.2.4 近50年来典型测站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的显著性检验
2.3 近50年水文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2.3.1 我国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的变化情势
2.3.2 我国主要江河实测径流量变化趋势诊断
2.4 全球气候模型及未来气候变化
2.4.1 全球气候模型简介
2.4.2 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情景
2.4.3 未来中国气候变化情景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候变化影响评价模型
3.1 概述
3.1.1 水文模型研究现状
3.1.2 气候影响评价模型选择原则
3.2 集总式评价模型
3.2.1 新安江模型
3.2.2 两参数水量平衡模型
3.2.3 黄河水量平衡模型
3.2.4 AWBM模型
3.2.5 SIMHYD模型
3.2.6 其他一些水文模型
3.3 分布式评价模型
3.3.1 VIC分布式模型
3.3.2 分布式模型
3.4 不同水文模型的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流域水文模型在典型流域的应用
4.1 模型参数的率定
4.2 水文模型在湿润半湿润流域的应用比较
4.3 水文模型在干旱半干旱流域的应用比较
4.3.1 水文模型在三川河流域的应用对比
4.3.2 流域水文模型在清涧河流域的应用比较
4.3.3 流域水文模型的应用情况分析
4.4 新安江模型在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应用
4.4.1 新安江模型在淮河流域的应用
4.4.2 新安江模型在海河流域的应用
4.5 黄河水量平衡模型在黄河中游的应用
4.6 分布式模型在我国典型流域的应用
4.6.1 数据来源及参数标定
4.6.2 典型流域的选择
4.6.3 模拟结果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陆气耦合技术及应用
5.1 概述
5.2 陆气耦合中的降尺度技术
5.2.1 双线性降尺度插值方法
5.2.2 不等距拉格朗曰三点插值方法
5.2.3 网格细化的优化技术
5.2.4 个例分析
5.3 水文模型参数网格化技术
5.3.1 相似移植法
5.3.2 等值线插值法
5.3.3 参数的区域率定法
5.4 黄河水量平衡模型在黄河中游的区域率定及应用检验
5.4.1 黄河水量平衡模型在黄河中游的区域率定
5.4.2 黄河水量平衡模型在"无资料地区"的应用检验
5.5 黄河中游大尺度区域径流的分布式计算
5.5.1 产流单元的划分及相应雨量、参数的确定
5.5.2 大尺度流域的汇流计算
5.5.3 黄河中游大尺度区域的水文模拟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第七章 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第八章 径流变化成因定量分析方法
第九章 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及适应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