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室:影视艺术史
作者:周星,王宜文 等著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页数:323
定价:28.00 元
ISBN-10:756335168X
ISBN-13:9787563351688
去豆瓣看看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形成时期(1895-1926)
第一节 电影的发明
第二节 电影成为艺术
第三节 电影艺术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 经典电影时期(1927-1946)
第一节 美国经典叙事传统的建立
第二节 欧洲的电影流派与电影观念
第三节 中国及亚洲电影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 电影艺术的早期形态(21世纪30—50年代)
第一节 电视的发明
第二节 电视艺术的形成
第三节 影视艺术的交互影响
第四章 西方现代电影时期(1946-1978)
第一节 奥逊·威尔斯与现代电影观念的滥觞
第二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第三节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第四节 现代主义电影的兴盛发展
第五章 东方民族电影的勃兴
第一节 东方民族电影阐析
第二节 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电影
第三节 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脉络
第四节 其他地区民族电影的发展
第六章 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20世纪60年代—)
第一节 世界电视业的繁盛及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二节 症状国电视艺术
第三节 英国、日本等国的电视发展状况
第七章 高科技时代的影视艺术(20世纪90年代—)
……
第八章 新世纪影视艺术发展分析与展望
尾声:艺术精神的坚守
附图索引
周星, 男,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北师大校级重点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高教影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
还担任国家电影审查委员,多项国家艺术学科、基地、教材评审委员,团中央五个一工程评委,受聘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主持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国家教育部“九五”项目各一项,作为第一参与者参与另3项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项目。还主持横向项目4项。
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3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摘引》、《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学术刊物全文转载。近年出版著作主要有:《从文学之隅到影视文化之路》(北京出版社)、《中国影视艺术理论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美育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艺术概论》(中国邮电出版社)、《影视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主要论文包括:《21世纪传媒的责任与品格》、《中国电视文艺的现状和思考》、《关于当代电视现象和问题的思考》、《论新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变迁》、《论9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探索中国的影视美学》、《中国话剧20年变化价值分析》、《论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中国电影生存策略的思考》系列文章、《大众文化时代的电视征候》、《建立中国民族化影视教育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全球化空间中的中国电影生存发展问题思考》等。
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北京市教学优秀成果奖、北京电视春燕奖、金鹰电视论文奖,入选北京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培养计划。
傅谨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与批评、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倡导“国剧本位”的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关注本土戏剧传承与濒危剧种保护。出版专著《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等9部,曾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发表论文 100余篇,曾获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二等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多项学术奖。
本书注重社会文化的背景把握。应当看到,社会文化无可避免地世俗化、大众文化化,导致娱乐高张,人性本能要求强烈,市场客观标准至上,于是,艺术的传统遭到强烈的消解。艺术是人类的精神需要,而创造的超越物质层面的愉悦享受,和物质功利远离而与精神需求贴近,一般而言,艺术是精神领域的美好创造,个性、独特、情感投注。
本书还偏重影视艺术类型和创作表现,是因为艺术精神遇到现实市场和大众文化判断而有难以避免的悲哀。本书是集体研究的结果,主编周星策划确定整体框架和章节大纲,决定写作思路与要点,副主编王宜文协助主编对完稿进行了修改。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