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前易学
作者:吴前衡 著
出版: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1
页数:586
定价:82.00 元
ISBN-13:9787216052757
ISBN-10:7216052757
去豆瓣看看 导言
第一章 《传》前易学是易学新领域
第一节 《传》前易学是易学的童年
第二节 《传》前易学根本不同于传统易学
一、《传》前易学不取经传合一的解释模式
(一)关于‘懈释模式”
(二)传统易学的解释模式:圣人混沌下的“经传合一”
(三)“五四”新易学和解释模式
(四)经传合一的“易学”和游离而出的“易说”
(五)《传》前易学是《易传》末成时的易学
二、《传》前易学不言“象数与义理”
三、《传》前易学不道阴阳
四、《传》前易学彻底告别“圣人作《易》”
(一)无“圣人”的易学时期
(二)“圣人”卷入易学解释
(三)孔子提出“圣人作《易》”命题
(四)司马迁首先完成“圣人作《易》”休系
(五)“圣人作《易》”谱系的易学评述
(六)“圣人作《易》”是伪造的前易学
第三节 《传》前易学的对象和边际
一、《传》前易学的对象:本体和核心
(一)《传》前易学的本体
(二)《传》前易学的核心
二、《传》前易学从哪里开始
三、《传》前易学的转折点
四、《传》前易学终结的标志
(一)文本标志:《易传》体系的确立
(二)人物标志:孔子
(三)命题标志:“一阴一阳之谓道”
五、《传》前易学的开放性
(一)关于“圣人作《易》”
(二)关于“象数思维独大”
(三)关于“形而上学‘———’的单一向度发展”
(四)“———”意义的逻辑类型
第四节 《传》前易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重新认识易学
(一)占筮易学也是《易》文南的解释形式
(二)易学的解释对象
(三)易学的解释对象可通称“《易》文本”
(四)“《易》文本”判据
(五)“《易》文本”是一个创造和发展的过程
(六)《周易》文南的理性化扩展
二、易学解释学概要
(一)文本的生命在于对它的解释
(二)解释同时是人的自我理解
(三)“前理解”使理解成为可能
(四)“前理解”构成了人的历史存在
(五)理解是人的“效果历史”
三、易学范式
(一)占筮易学
(二)哲理易学
(三)现代易学
第二章 占筮易学
第三章 《易传》的发生(上)
第四章 《易传》的发生(下)
编辑后记
吴前衡(1945.4-2003.7),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1971-1983年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期间,曾有过工(机械工艺、机床、螺杆制冷机)、理(数学)、文(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三论”的哲学问题)、管(管理基础)的教学经历,视野较为开阔,知识基础较为深广。
1983年调入武汉市社科院,曾任哲学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4年在家病休期间,系统地研读了一批现代哲学著作,特别是存在主义解释学和语言哲学方面的著作。1995年在“知天命”之年涉入“春秋易学”的研究课题,欲挑战“春秋无学术”的禁区。期间在海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了《春秋(易)文本》《春秋筮法》《春秋(易)卦象》《春秋卦序》《论早期(说卦)》《(说卦)的发生》等实证性论文,引起易学界和文化理论界的密切关注。
随着“春秋易学”研究的深入,遂觉得这个概念不能涵盖研究的内容和领域,经长期的反复推敲,终于形成了“《传》前易学”的概念。1999年7月,完成了近30万字的四个材料,结成了“《传》前易学”的基本框架。其中的《易学源头之旅》部分,曾于2000年10月抱病携往济南参加“第四届国际易学研讨会”,引起强烈反响!
回汉后,作者大病一场,几度与死神握手,自知来日无多,遂万念俱寂,唯愿将《前易学》抢出来,以免“绝学”之恨!从此作者不日不月、无寒无暑,在病榻上以生命之煎熬铸成了这部具有原创性的可以传世的学术著作。
“《传》前易学”即是指《易传》发生之前和《易传》发生过程之中的易学。
《易传》是对《周易》文本的重新解释。便《周易》由占筮之书转变为哲理典籍,获得了新的生命形式。从而,哲理易掌取代了占筮易学,成为中华文化的思想纲领。
《易传》发生的最高成果,是推出了中国形而上学的母题:“一阴一阳之谓道”。实现了中国思想本体论建设的落成典礼,完成了中国哲学的创立,迎来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
《周易》是群经之首,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谋略中之谋略。从《周易》中,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同样,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传》前易学将叩问易学本身,揭示易学历史接力棒的传递交接机制,把“伏羲作卦”之类的传说和”非一人一时之作”的笼统说法,展开为可以稽考的历史。本书作者基于打破“春秋无学术”的传统观点,结合汉字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从易学“象思维”入手,对传统易学的阐释体系以及易学观提出挑战,并给出一种全新阐释的假说和可能。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