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地下水系统
1.1.1 地下水系统的内涵
1.1.2 地下水系统边界确定
1.2 岩溶水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济南岩溶系统研究现状
1.3.1 水文地质勘察研究
1.3.2 泉水历史成因研究
1.3.3 泉域岩溶水水质及水环境演化研究
1.3.4 岩溶水动态研究
1.3.5 岩溶地下水模型研究
1.3.6 边界与保泉措施
2 济南市自然地理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及经济概况
2.1.2 地形和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 区域地质
2.3.1 地层
2.3.2 地质构造
2.3.3 侵入岩
3 济南地区地下水系统划分
3.1 水文地质分区
3.1.1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组)
3.1.2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3.1.3 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
3.1.4 变质岩及岩浆岩裂隙含水层(组)
3.2 济南地区岩溶水系统划分
4 岩溶含水介质特征研究
4 1 岩溶含水层赋存条件
4.1.1 寒武系张夏组(∈2z)含水层
4 1.2 寒武系凤山组(∈2z)与奥陶系(O)含水层
4.2 岩溶发育特征
4.2.1 岩溶发育的分带特征
4.2.2 岩溶发育的层状特征
4.2.3 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
4.2.4 岩性与岩溶发育的形态和类型的关系
4.3 奥陶统含水介质类型和特征
4.3.1 下奥陶统白云岩骨架类型和特征
4 3.2 下奥陶统自云岩空隙空间
4 3.3 含水介质类型及特征
4.3.4 下奥陶统白云岩含水层特征
4.4 济南保泉三维地质模型
4.4.1 三维地质建模意义
4.4.2 三维地质建模系统设计策略
4.4.3 三维地质建模系统的体系结构
4.4.4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
4.4.5 三维模型应用
5 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5 1 “三水”转化
5.1.1 大气降水转化为地下水
5.1.2 地下水转化为地表水
5.1.3 地表水向地下水的转化
5.1.4 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5.2 岩溶水的水动力特征
5.2.1 平面流场
5.2.2 纵剖面水动力场
5.2.3 水动力场的演化
5.2.4 张夏组灰岩与奥陶系灰岩的水力联系
5.2.5 火成岩体对岩溶水流场的影响
5.3 地下水动态特征
5.3.1 地下水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3.2 市区与东郊、西郊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5.4 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场揭示的问题
5.4.1 时间尺度水化学变化特征
5.4.2 空间尺度水化学变化规律
5.4.3 济南泉域岩溶水空间演化机制
5.4.4 水化学法确定碳酸盐岩含水层渗透系数K值
6 岩溶水系统研究方法
6.1 济南泉域范围的认识
6.2 济南泉域岩溶水子系统勘察技术
6.2.1 大型停水试验
6.2.2 开采性抽水试验
6.2.3 示踪试验
6.2.4 回灌试验
6.2.5 同位素水文地质
6.3 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开采布局
6.3.1 济南泉域岩溶水系统范围
6.3.2 岩溶水补给资源量
6.3.3 开采布局
7 保泉与供水研究
7.1 优质地下水开发与保泉对策
7.2 岩溶水脆弱性与水环境保护
7.2.1 COP方法及其应用
7.2.2 评价结果分析
7.3 城市规划建设与泉水保护
7.3.1 城市规划布局与泉水保护
7.3.2 重大工程建设与泉水运移通道的保护
7.4 水资源调蓄与增源增采
7.4.1 回灌补源条件
7.4.2 增源措施
7.5 监测网优化及岩溶水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