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系列教材:劳动关系理论

目 录内容简介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编写劳动关系理论教材的目的2
一、区分理论与制度、政策、操作等的相互关系2
二、致力于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化2
三、建设参照国际经验又适合我国需要的基本理论教材2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3
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3
二、含义有差异且内容有争论3
三、模糊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拓展学术的基础4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5
一、劳动关系是独立理论的论证5
二、劳动关系是交叉理论的论证6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理论发展的意义7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理论发展也是有意义的8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9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和内容11
一、关于理论的体系11
二、关于理论的基本内容11
三、关于理论的渊源11
四、关于理论的流派12
五、关于理论的方法14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17)
第一节 理论流变和相关文献18
一、早期工业社会雇佣关系的特点18
二、劳工理论流变及其相关的文献19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23
一、亚当·斯密的劳工思想23
二、大卫·李嘉图有关劳工问题的论述25
三、约翰·密尔的劳工思想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资对立和阶级斗争28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29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造就了劳资对立的阶级关系30
三、工会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2
第四节 韦伯夫妇的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34
一、劳工运动的原因和途径35
二、工会主义的起源35
三、工会的策略36
四、工会主义的理论假设37
五、工会是产业民主的代理人39
第五节 美国例外论40
一、理查·伊利的美国劳工运动理论40
二、约翰·康芒斯的劳工制度理论41
三、罗伯特·霍克斯对美国工会的分类研究45
第六节 古典管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47
一、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47
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49
三、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50
四、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51
第七节 对劳动关系理论渊源的简要评述52
一、思想体系时代旁涉的议题52
二、为系统的理论奠定基础52
三、预示着多种方法的理论演进前景53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多元主义(55)
第一节 多元主义流派的渊源与发展及相关文献56
一、多元主义流派的渊源56
二、克拉克·克尔等的多元理论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应用59
三、牛津学派对多元主义流派的主要发展62
第二节 多元主义流派理论观点概述65
一、劳动关系领域的利益团体65
二、劳动关系领域多元化的利益目标68
三、多元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平衡各种利益冲突71
四、多元主义流派与其他学派的区别73
第三节 系统论——多元主义流派的理论应用74
一、邓洛普劳动关系系统论74
二、达福梯、桑德沃、安德森等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81
第四节 对多元主义流派的简要评述83
一、需要明确的背景说明才能被认可的理论83
二、劳动关系领域的重要理论视角83
三、理念的中心宗旨是劳动关系的均衡发展83
第四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冲突理论(85)
第一节 冲突理论与相关文献86
一、劳资冲突与劳动过程86
二、冲突理论的研究角度与相关文献86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88
一、马克思的基本观点88
二、留给后来学者解答的问题91
第三节 布雷弗曼:从工匠控制到管理控制92
一、布雷弗曼的基本观点92
二、布雷弗曼研究的不足95
第四节 弗来德曼: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96
一、弗来德曼的基本观点96
二、弗来德曼研究的不足99
第五节 埃德沃兹: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100
一、埃德沃兹的基本观点100
二、埃德沃兹研究的不足103
第六节 布洛维: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104
一、布洛维的基本观点104
二、布洛维研究的不足108
第七节 总体评论109
一、延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109
二、对资本直接控制工人的正统观念的改变110
三、新的解释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110
第五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元主义(113)
第一节 相关文献介绍114
一、一元主义学派从起源到发展阶段的相关文献114
二、一元主义学派完善阶段的相关文献118
第二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发展120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20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21
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123
四、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25
第三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完善127
一、孔茨和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127
二、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129
三、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132
第四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现状133
一、威廉·大内的Z理论133
二、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135
三、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137
第五节 对一元主义学派各阶段理论的简要评述140
一、对一元主义学派起源阶段理论的评述140
二、对一元主义学派发展阶段理论的评述140
三、对一元主义学派完善阶段理论的评述141
四、对一元主义学派现状的评述142
第六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传统劳动关系理论的继承和扩展(145)
第一节 相关文献介绍146
一、传统劳动关系理论受到挑战146
二、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146
三、美国和英国学者发展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146
第二节 劳动关系研究模式形成的回顾与20世纪80年代后的变化147
一、美国劳动关系研究模式的扩展148
二、英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和趋势151
三、简要评述——美英两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异同153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关系154
一、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渊源155
二、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异同156
三、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间的关系156
四、简要评述——关于劳动关系学科157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的提出158
一、凯利(JohnKelly)对动员理论(MobilizationTheory)的发展159
二、工厂制度(factoryregime)理论及其发展161
三、新多元主义论(Neopluralism)163
四、工作场所控制制度(theregimeofworkplacegovernance)的变化166
五、简要评述——新的理论170
第五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研究170
一、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171
二、跨国劳动关系制度及其研究174
三、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方式175
四、简要评述——正在创新的过程178
第七章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181)
第一节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182
一、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文献综述182
二、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主要思想184
三、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研究评述18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192
一、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文献综述193
二、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主要内容197
三、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研究评述2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203
一、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文献综述204
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主要思想207
三、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研究评述211
第八章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215)
第一节 相关文献216
一、初始的理论研究和而后相关国外文献的介绍216
二、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文献221
三、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文献222
四、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文献224
五、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文献224
第二节 理论研究的内容227
一、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主要内容227
二、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主要内容229
三、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主要内容231
四、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主要内容238
第三节 方法论评述254
一、已有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评述254
二、改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255
三、社会转型中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概括271
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的展望273
参考文献(275)
后记(278)
第一节 编写劳动关系理论教材的目的2
一、区分理论与制度、政策、操作等的相互关系2
二、致力于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化2
三、建设参照国际经验又适合我国需要的基本理论教材2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概念3
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3
二、含义有差异且内容有争论3
三、模糊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拓展学术的基础4
第三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5
一、劳动关系是独立理论的论证5
二、劳动关系是交叉理论的论证6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理论发展的意义7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理论发展也是有意义的8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9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和内容11
一、关于理论的体系11
二、关于理论的基本内容11
三、关于理论的渊源11
四、关于理论的流派12
五、关于理论的方法14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17)
第一节 理论流变和相关文献18
一、早期工业社会雇佣关系的特点18
二、劳工理论流变及其相关的文献19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23
一、亚当·斯密的劳工思想23
二、大卫·李嘉图有关劳工问题的论述25
三、约翰·密尔的劳工思想2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资对立和阶级斗争28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29
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造就了劳资对立的阶级关系30
三、工会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2
第四节 韦伯夫妇的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34
一、劳工运动的原因和途径35
二、工会主义的起源35
三、工会的策略36
四、工会主义的理论假设37
五、工会是产业民主的代理人39
第五节 美国例外论40
一、理查·伊利的美国劳工运动理论40
二、约翰·康芒斯的劳工制度理论41
三、罗伯特·霍克斯对美国工会的分类研究45
第六节 古典管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47
一、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47
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49
三、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50
四、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51
第七节 对劳动关系理论渊源的简要评述52
一、思想体系时代旁涉的议题52
二、为系统的理论奠定基础52
三、预示着多种方法的理论演进前景53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多元主义(55)
第一节 多元主义流派的渊源与发展及相关文献56
一、多元主义流派的渊源56
二、克拉克·克尔等的多元理论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应用59
三、牛津学派对多元主义流派的主要发展62
第二节 多元主义流派理论观点概述65
一、劳动关系领域的利益团体65
二、劳动关系领域多元化的利益目标68
三、多元主义流派的主要观点——平衡各种利益冲突71
四、多元主义流派与其他学派的区别73
第三节 系统论——多元主义流派的理论应用74
一、邓洛普劳动关系系统论74
二、达福梯、桑德沃、安德森等对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发展81
第四节 对多元主义流派的简要评述83
一、需要明确的背景说明才能被认可的理论83
二、劳动关系领域的重要理论视角83
三、理念的中心宗旨是劳动关系的均衡发展83
第四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冲突理论(85)
第一节 冲突理论与相关文献86
一、劳资冲突与劳动过程86
二、冲突理论的研究角度与相关文献86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88
一、马克思的基本观点88
二、留给后来学者解答的问题91
第三节 布雷弗曼:从工匠控制到管理控制92
一、布雷弗曼的基本观点92
二、布雷弗曼研究的不足95
第四节 弗来德曼: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96
一、弗来德曼的基本观点96
二、弗来德曼研究的不足99
第五节 埃德沃兹: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100
一、埃德沃兹的基本观点100
二、埃德沃兹研究的不足103
第六节 布洛维: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104
一、布洛维的基本观点104
二、布洛维研究的不足108
第七节 总体评论109
一、延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109
二、对资本直接控制工人的正统观念的改变110
三、新的解释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110
第五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元主义(113)
第一节 相关文献介绍114
一、一元主义学派从起源到发展阶段的相关文献114
二、一元主义学派完善阶段的相关文献118
第二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发展120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20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21
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123
四、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125
第三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完善127
一、孔茨和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127
二、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129
三、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132
第四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现状133
一、威廉·大内的Z理论133
二、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135
三、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137
第五节 对一元主义学派各阶段理论的简要评述140
一、对一元主义学派起源阶段理论的评述140
二、对一元主义学派发展阶段理论的评述140
三、对一元主义学派完善阶段理论的评述141
四、对一元主义学派现状的评述142
第六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传统劳动关系理论的继承和扩展(145)
第一节 相关文献介绍146
一、传统劳动关系理论受到挑战146
二、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146
三、美国和英国学者发展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146
第二节 劳动关系研究模式形成的回顾与20世纪80年代后的变化147
一、美国劳动关系研究模式的扩展148
二、英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和趋势151
三、简要评述——美英两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异同153
第三节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学科的关系154
一、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渊源155
二、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异同156
三、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间的关系156
四、简要评述——关于劳动关系学科157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新的理论的提出158
一、凯利(JohnKelly)对动员理论(MobilizationTheory)的发展159
二、工厂制度(factoryregime)理论及其发展161
三、新多元主义论(Neopluralism)163
四、工作场所控制制度(theregimeofworkplacegovernance)的变化166
五、简要评述——新的理论170
第五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研究170
一、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171
二、跨国劳动关系制度及其研究174
三、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方式175
四、简要评述——正在创新的过程178
第七章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181)
第一节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182
一、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文献综述182
二、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主要思想184
三、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研究评述18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192
一、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文献综述193
二、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主要内容197
三、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研究评述20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203
一、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文献综述204
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主要思想207
三、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研究评述211
第八章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215)
第一节 相关文献216
一、初始的理论研究和而后相关国外文献的介绍216
二、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文献221
三、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文献222
四、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文献224
五、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文献224
第二节 理论研究的内容227
一、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主要内容227
二、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主要内容229
三、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主要内容231
四、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主要内容238
第三节 方法论评述254
一、已有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评述254
二、改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255
三、社会转型中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概括271
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的展望273
参考文献(275)
后记(278)
目 录内容简介
劳动关系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本教材从把握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入手进行编写,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进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积极推动中国劳动关系的实践,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做些许“打基础”的工作。教材的内容,通过系统地检索、阅读、梳理西方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劳动关系文献,比较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流派和新发展,探讨劳动关系理论的演进脉络、建构方法、结构体系等。考虑到劳动关系理论强烈的社会性和价值特征,本教材既参照国际上一般劳动关系理论,又侧重中国的理论和实际需要展开评述。确切地说,这部教材不是纯理论的叙述体系,而是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阐释、批判和评价体系。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