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
作者:李葆嘉 等著
出版:中华书局 2007.4
页数:636
定价:48.00 元
ISBN-13:9787101054224
ISBN-10:7101054226
去豆瓣看看 引论 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
一、“语言科技”新思维的提出
二、计算语言学的界定要突出技术性
三、语言系统的计算机模式化要求
四、人脑语言和电脑语言的性质异同
五、面向语言系统模拟的语义语法学
第一章 语义学研究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世界语言学研究的四大传统
第二节 欧美语言学的历史嬗变
第三节 欧美语言学的语义转向
第四节 当代语义学的主要特点
第五节 格语法理论与框架语义学
第二章 汉语句法研究的语义导入
第一节 汉语语感与汉语句法语义研究
第二节 语义成分分析与语义指向分析
第三节 配价语法学与格关系语法学
第四节 陆俭明句法语义研究的建树
第三章 汉语句法语义研究述评
第一节 马庆株的语义语法范畴研究
第二节 袁毓林的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第三节 邵敬敏的双向语法和语义语法研究
第四节 陈昌来的句子语义结构研究
第四章 字本位观和语义句法论
第一节 以字为本和以义为法
第二节 汉语语义句法论的学术背景
第三节 汉语语义句法论的理论价值
第四节 字本位和语义句法的争议
第五章 语言信息处理对语形语法的挑战
第一节 汉语信息处理的三个方面
第二节 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论著
第三节 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项目
第四节 九十年代以来的语言工具
第五节 机译系统研制的艰难进展
第六节 九十年代以来的成就及思考
第六章 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
第一节 语言符号与范畴化认知能力
第二节 形态范畴的本质是语义范畴
第三节 认知语义范畴化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汉语语法范畴的消亡和演变
第五节 语义语法学理论的普遍性
第七章 语义语法学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语形语法学和语义语法学
第二节 语义语法学的语言观
第三节 语义语法学的语法观
第四节 语义语法学的语域观
第五节 语义语法学的方法论
第六节 语言研究的实验主义理念
第八章 词汇系统与词汇语义研究
第一节 词汇系统的语义性本质
第二节 词汇义征的本质及其分析
第三节 义征分析的难度及思考
第四节 义征分析的基本操作程序
第九章 词语搭配关系与词群义征辨析
第十章 汉语类别词的性质与分类
第十一章 形貌类别词的义征提取
第十二章 汉语句法语义范畴和句模研究
第十三章 汉语语法意合网络的探索
第十四章 以“吃”为枢纽的语义网络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李葆嘉,1951年生,籍贯扬子江顺江洲上,出生地东台西溪。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授,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语言学学科带头人,兼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语言科技系主任。致力于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言语法学、语言信息工程学等研究。在海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清代上古声组研究史论》、《广韵反切今音手册》、《新刊点校广韵》、《当代中国音韵学》、《混成与推移》、《理论语言学:人文和科学的双重精神》、《中国语言文化史》、《隋唐音研究》、《汉语的祖先》等。
《语义语法学导论:基于汉语个性和语言共性的建构》是介绍21世纪是语义语言学的世纪,汉语语法研究和语言信息处理,都需要既能反映汉语典型个性又植根于语言本质共性的理论。人类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语义系统的潜在机制是网络性,语义网络的形成过程是建构性。根据语义统一场理论,语形是语义的标记性,词类是语义的聚合性,句法是语义的缠绕性。语义语法学以义征挖掘和义场建构为基础,以语义范畴提取和语义句模抽象为中枢,以基于义征缠绕的语义网络建构为目标。只要对语言系统描写、语言机制探索和语言能力模拟的目标为变,就务必穿越语义的“沼泽地”,而唯一的路引就是语义法学理论。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