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的隐喻:从《真理报》(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
作者:孔朝晖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7
页数:286
定价:29.00 元
ISBN-13:9787516111987
ISBN-10:7516111988
去豆瓣看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一 选择形象学研究的目的和价值
二 选择《真理报》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第二节 课题目前的研究状况
一 国外研究状况
二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 对象
二 方法
第一章 在“强邻”与“弱友”之间摇摆: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流变史
第一节 从神秘大国到弱小邻邦:沙俄时代的中国形象
一 初始想象:遥远神秘的东方古国(约16世纪之前)
二 直面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的贸易伙伴(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
三 学习榜样:尊孔奉儒的智者帝国(17世纪末至18世纪)
四 文化大国:俄罗斯传教士与汉学家的贡献(18世纪至19世纪)
五 形象倾覆:可欺可辱的贫弱中国(清朝末期)六疑虑:中国——“黄祸”?(19世纪至20世纪初)
第二节 从兄弟到敌人:苏(俄)联时代的中国形象
一 革命者和同盟军:十月革命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形象
二 狂热的毛主义:敌对的中国形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三 变强又“变色”的中国:对中国威胁的担忧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疑虑
第三节 从危险邻国到战略合作伙伴:新俄罗斯的中国形象
一 危险邻国:自我价值观危机与“中国威胁论”
二 假冒伪劣的中国(商品):对中国的信任危机
三 战略伙伴:中国的新形象
四 复杂而模糊的中国:当代俄罗斯民间对中国的认识
小结
第二章 完美轮廓: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真理报》中的概貌
第一节 套话抑或刻板印象?《真理报》与中国形象研究的关系
……
第三章 兄弟、盟友和美好新世界:中国形象的神话化
第四章 单面形象的多维支持:“中国兄弟”的形象学构成原理
第五章 政治的“兄弟”与文化的“他者”
余论 认清自我身份,走出“兄弟”之维
孔朝晖,女,1977年生,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士、辽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2008年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现当代俄罗斯文学和中俄文学文化比较。
200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语文系访学一年。曾在《远东问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办)、《俄罗斯文艺》、《中外文化与文论》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篇,并在2010年出版的专业工具书《比较文学学科史》中独立撰写《当代苏联比较文学学科史》-章。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49-1959年苏联《真理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文化隐喻”主持人。
《“兄弟”的隐喻:从(1950-1959)的中国形象谈起》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中卜年(1950-1959)的报道历程为基础研究对象,在《真理报》大量有关中囤的文本和中苏从建交到“分裂”之前的历史框架内展开研究,来观察中国作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在苏联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重点考察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特殊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形象在被建构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某些特征和规律性,并摸清这些特征与规律所反映出的苏联的文化心理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心理和意识同整个俄罗斯传统文化思想之问的传承关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