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报告:当代中国的精神力量
作者:童世骏 等著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10
页数:188
定价:28.00 元
ISBN-13:9787208110052
ISBN-10:7208110050
去豆瓣看看 总论 中国发展的精神力量
第一部分 思想解放的精神效应
1 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道路
2 突破极左思想束缚的艰苦努力
3 真理标准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 不同领域的思想解放
第二部分 人民大众的幸福追求
1 物质生活、个人利益和主体意识的重新认识
2 打破“大锅饭”激发出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4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部分 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1 辉煌与屈辱皆是中国人民爱国为国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2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3 海外侨胞同心支持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资源
4 中国要对世界有更大贡献
第四部分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1 社会主义的理想和制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 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3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4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部分 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
1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普通劳动者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3 在国际国内风浪面前清醒而又顽强地扎实奋斗
4 中国达到“小康社会”以后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第六部分 闯关破难的时代精神
1 打破小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习惯思维
2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
3 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4 政治勇气和历史责任的高度统
第七部分 求知若渴的学习态度
1 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
第八部分 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
第九部分 当代中国的精神挑战
第十部分 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后记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校党委书记,兼任《哲学分析》(双月刊)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副主席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民众心理也相当关注。主要著作有:《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中西对话中的现代性问题》、《批判与实践——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现代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与中国的现代化讨论》(英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合著)、《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译著)、《理性、真理与历史》(合译)、《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合译)、《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合译)等。
何锡蓉,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中西哲学比较,兼及女性学研究。主要成果有著作《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双重建构》、《女性伦理新探索》、《历代女性悲剧大观》等;主编有《新中国的哲学历程》,合作主编《探根寻缘:中西哲学比较论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等;以及论文《从格义方式看佛学与中国哲学的早期结合》、《孔子的礼与人的文明》、《女性人格的异化及其重塑》、《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新进展》、《朴学的误读》、《修养:中国哲学的道路》等数十篇。
回顾人类现代化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兴盛与诸多大国的崛起有着重要关联,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其发展状况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历史经验表明,越是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快速变革、科技快速进步,越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当今中国之发展,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最伟大的实践,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前半叶实现伟大复兴,既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继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大智慧、大战略、大思路。
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前沿城市,在促进国家发展、推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确立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加强对全球问题、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悉世界发展前沿动向,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研究借鉴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和与国际学术界同行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形成更多具有中国原创、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新时期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缘于此,我们编辑出版《上海报告》丛书,就是要搭建一个凝聚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聪明才智的平台。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