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0.1 缘起
0.1.1 乌托邦与日常生活之间
0.1.2 “十次小组”重塑
0.1.3 “中介”视角下的“实践乌托邦”的命题
0.2 研究途径与意义
0.2.1 关键词
0.2.2 研究范围
0.2.3 途径
0.2.4 意义
0.3 相关研究综述
0.3.1 CIAM与“十次小组”的出版物及研究
0.3.2 国外学者对于“十次小组”相关的研究与评价
0.3.3 平行关注
0.3.4 国内的研究成果
0.4 研究框架
1“十次小组”初识——角色的转承
1.1 从CIAM到“十次小组”
1.1.1 CIAM概述
1.1.2 “十次小组”前夕
1.1.3 准“十次小组”
1.1.4 “十次小组”的形成
1.1.5 CIAM消亡
1.1.6 “十次小组”成立
1.1.7 CIAM之后
1.1.8 “十次小组”之后
1.2 角色转承的“十次小组”初释
1.2.1 僭越式回归
1.2.2 现代主义重塑
1.2.3 日常生活:渐行的基本社会话题
2“十次小组”门阶认知——“内”“外”“内与外”
2.1 “内”——本体认知
2.1.1 “十次小组”认知图表
2.1.2 “十次小组”会议
2.1.3 “关联”矛盾的调和
2.1.4 平台——主要出版物与杂志解析
2.1.5 教育轨迹
2.2 “外”——先锋的实证性
2.2.1 从“新巴比伦”“插件城市”“流动城市”到“十次小组”
2.2.2 游弋与秩序:“巨构”乌托邦
2.2.3 日常性的回归
2.3 “内与外”——“十次小组”定位认知
2.3.1 组织“内与外”的关联跨界(横向)
2.3.2 多“点”定位下的“线”性演进(纵向)
3 “十次小组”解析——“中介”理念之策略导入
3.1 “中介”理念
3.1.1 语义
3.1.2 矛盾性的永恒
3.1.3 “真实的第三类”
3.1.4 “门阶”——一种循环的门槛与边界
3.2 “中介”模型解析
3.2.1 “中介”特性
3.2.2 “中介”之发展层级
3.2.3 “中介”模型之“形式对应物”特性
3.3 “十次小组”角色之“中介”解析
3.3.1 继承与决裂
3.3.2 “内”与“外”:相对角色的转换
3.3.3 作为建筑师
3.3.4 “松散”与“聚合”:“十次小组”组织形式启示
3.3.5 乌托邦与日常性
3.3.6 一种常态的建立
3.4 “十次小组”辩省——现世的乌托邦
4 整体关联:迷宫式的清晰
4.1 “整体性”
4.2 迷宫式的清晰
4.3 “总体人”的辩护
4.4 “茎干与网”:整体的关联城市
4.4.1 街道的关注
4.4.2 从街道到“茎干”
4.4.3 从“茎干”到“簇群”
……
5 “社会对应物”:社会属性的内外辨析
6 “CIAM格网”:现实特质转向的分析工具
7 “大量性”:恒定的动态陈述
8 “As Found”美学:现实的真实认知
9 批判性重建
10 启示性延展:“新毯式建筑”探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十次小组”会议简述
附录2 12点建议
附录3 杜恩宣言:人居主张
附录4 新雅典宪章
索引
索引1 人名英中对照
索引2 文章名英中对照
索引3 地名英中对照
图片来源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