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规划阶段
1.1 场地选址
1.1.1 满足城市总体规划
1.1.2 防灾减灾
1.1.3 建设用地
1.1.4 水系与地貌
1.1.5 生态环境
1.1.6 场地环境质量
1.1.7 现有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
1.2 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2.1 土地规划
1.2.2 地下水
1.2.3 水系
1.2.4 生物多样性
1.2.5 电磁污染
1.2.6 噪声污染
1.2.7 日照
1.2.8 室外热舒适和热岛效应
1.2.9 风环境
1.2.1 0文物保护
1.3 交通规划
1.3.1 交通网络
1.3.2 公共交通设施
l.3.3 停车
1.3.4 人流组织
1.4 绿化
1.4.1 原有绿化
1.4.2 绿化率
1.5 能源规划
1.5.1 能源转换效率
1.5.2 对城市能源供应体系的冲击
1.5.3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
1.5.4 对环境的影响
1.6 资源利用
1.6.1 设施数量与规模
1.6.2 材料消耗总量
1.6.3 现有建筑
1.6.4 赛后利用
1.6.5 固体废弃物处置
1.7 水环境系统
1.7.1 用水规划
1.7.2 给水系统
1.7.3 排水系统
1.7.4 污、废水处理与回用
1.7.5 雨水合理利用
1.7.6 绿化与景观用水
1.7.7 湿地
第2部分 设计阶段
2.1 建筑设计
2.1.1 建筑规模、容积与面积控制
2.1.2 结构材料选择
2.1.3 建筑主体节能
2.1.4 室内热环境设计
2.1.5 自然采光
2.1.6 日照
2.1.7 隔声与噪声控制
2.1.8 自然通风
2.1.9 建筑功能性和可适应性设计
2.2 室外工程设计
2.2.1 场地工程设计
2.2.2 绿化和园林工程设计
2.2.3 道路工程设计
2.2.4 室外照明
2.2.5 光污染控制
2.3 材料与资源利用
2.3.1 资源消耗
2.3.2 能源消耗
2.3.3 环境影响
2.3.4 本地化
2.3.5 旧建筑材料利用率
2.3.6 固体废弃物处置
2.4 能源消耗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4.1 冷热源和能量转换系统
2.4.2 能源输配系统
2.4.3 部分负荷、部分空间条件下可用性
2.4.4 新风热回收技术
2.4.5 其他用能系统
2.4.6 照明系统节能
2.4.7 能源设备计量、监测与控制
2.4.8 可再生能源利用
2.4.9 能源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2.4.1 0CFC工质的使用
2.5 水环境系统
2.5.1 饮用水深度处理
2.5.2 污、废水处理及资源化
2.5.3 再生水回用
2.5.4 雨水合理利用
2.5.5 绿化用水
2.5.6 景观用水
2.5.7 设备与器材
2.6 室内空气质量
2.6.1 室内通风换气
2.6.2 空调通风系统设计
2.6.3 装饰装修材料
2.6.4 排风与换气
第3部分 施工阶段
3.1 环境影响
3.1.1 场地土壤环境影响
3.1.2 大气环境影响
3.1.3 噪声影响
3.1.4 水污染
3.1.5 光污染
3.1.6 对周边区域的安全影响
3.1.7 古树名木与文物保护
3.2 能源利用与管理
3.2.1 节约能耗
3.2.2 节能效果
3.2.3 能源优化
3.3 材料与资源
3.3.1 材料选择
3.3.2 材料节约
3.3.3 资源再利用
3.4 水资源
3.4.1 水资源保护
3.4.2 水资源节约
3.4.3 水资源利用
3.5 场地文明
3.6 人员安全
3.6.1 管理制度
3.6.2 现场措施
3.7 人员健康
第4部分 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
4.1 室外环境
4.1.1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2 原生环境保护和改善
4.1.3 室外热舒适与热岛效应
4.1.4 室外风环境
4.1.5 环境噪声
4.1.6 环境振动
4.1.7 室外照明
4.1.8 大气质量
4.1.9 道路工程
4.1.10 交通
4.2 室内环境
4.2.1 室内空气品质
4.2.2 室内声环境
4.2.3 室内光环境
4.2.4 室内热舒适
4.2.5 其他绿色化功能
4.2.6 建筑适应性
4.3 能源消耗
4.3.1 系统调试
4.3.2 试运行阶段能耗评估
4.4 水环境
4.4.1 水量分配
4.4.2 给水系统
4.4.3 排水系统
4.4.4 污、废水处理与回用
4.4.5 雨水合理利用
4.4.6 绿化用水
4.4.7 景观用水
4.4.8 设备与材料
4.5 绿色管理
4.5.1 绿化
4.5.2 固体废弃物收集和处理
4.5.3 空调系统的运行卫生管理
4.5.4 水质管理
4.5.5 节水管理
4.5.6 节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