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丛:岛崎藤村小说研究
作者:刘晓芳 著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0
页数:358
定价:36.00 元
ISBN-13:9787301213902
ISBN-10:7301213905
去豆瓣看看 导论
第一节 告白与岛崎藤村文学
一、岛崎藤村及其文学
二、藤村文学的告白性特征
第二节 日本的岛崎藤村研究
第三节 中国的岛崎藤村研究
第四节 本书关注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岛崎藤村自我告白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关于告白和告白文学
一、关于告白
二、关于告白文学
第二节 藤村告白意识形成的内在因素
一、造成自我矛盾、自我分裂的时代背景
二、藤村的性格特点--主体性的动摇和自我形象的分裂
三、告白意识的出现--"难以言说的真实的秘密
第三节 藤村告白意识形成的外在因素
一、基督教的影响
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四、日本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破戒"的告白--《破戒》
第一节 《破戒》的告白性之争
一、社会小说之说
二、告白小说之说
三、两者结合之说
第二节 告白与《破戒》的近代意义
第三节 部落民题材与告白性的关系
一、藤村早期小说的方法
二、"部落民"--藤村走向告白的契机
第四节 《破戒》中的两个告白
一、《罪与罚》中的三个告白
二、《破戒》的两个告白
第三章 自我告白的突破--自传体小说《春》的出现
第一节 《破戒》与《春》之间的断层问题
第二节 从《破戒》到《春》--自我告白的必然性
一、《棉被》影响论
二、自我告白与藤村文学创作的连贯性
三、从《破戒》到《春》无断层
第三节 《春》的告白性特点
一、印象主义的特征:在现象中把握过去的时间和事实
二、事实的再现--结构的断层--告白方法的变化
三、自传体告白与第三人称
第四章 自我凝视下的告白--《家》
第一节 从《春》的断层到"家"的出现
一、自我凝视的态度
二、作为问题意识的"家"的出现
第二节 自我凝视下的"家
第三节 "屋内理论"与《家》的方法
一、"家"的题材与藤村的独特视野和方法
二、真实原则下的写实主义方法
三、平面描写方法的实践
第四节 《家》的自我告白的客观性
一、独自式的告白
二、冷静客观的告白态度
第五章 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告白--《新生》
第一节 《新生》与前期作品的关联性
第二节 "惊世骇俗的秘密"笼罩下的自我告白
一、关于《新生》的主题
二、惊世骇俗的秘密的出现
三、《新生》中的三个告白
第三节 从自我告白到自我拯救的蝉变
第四节 《新生》的告白特点
一、迫不及待的告白特点
二、通过客观写实还原真实
第六章 告白与藤村文学的主题
第一节 藤村文学的三大主题
第二节 主题一--觉醒者的悲哀
第三节 主题二--家的困扰
一、旧家的困扰
二、新家的困扰
第四节 主题三-性的困扰
一、与妻子之间
二、与侄女之间
三、作为"放荡的血"的遗传
第五节 伟大的人生的记录者
第七章 告白与岛崎藤村的近代自我
第一节 岛崎藤村的近代自我
一、藤村近代自我的外在特征
二、藤村近代自我的内涵--"内面的自由
第二节 人生和文学的结合点--真实原则
一、自我告白与人生真实
二、文学创作与人生真实
第三节 文学创作(自我告白)与藤村的近代自我追求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岛崎藤村年表
附录:藤村作品名称中日文译名对照表
后记
刘晓芳,男,2005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文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暨上海分会会长。主要从事日本文学和中B文学比较研究,在《国外文学》、《日语学习与研究》和《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参与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日本现代文论”和教育部社科基地重大项目“日本近代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自我告白意识与藤村文学嬗变研究”。
《文学论丛:岛崎藤村小说研究》主要以日本著名作家岛崎藤村的四部大作《破戒》、《春》、《家》和《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藤村的近代自我意识与自我告白意识之间的关联性的考察,分析了告白这一形式在藤村文学中形成、确立、成熟以及达到状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藤村文学来说,自我告白既是一种文学理念,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既是一种创作动机,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还可以作为主题和内容来体现。藤村文学的这种自我告白性特征是基于他对近代自我的不懈追求而得以实现的。藤村把自我真实原则作为追求近代自我和进行文学创作的指针,从而实现了文学真实与人生真实的完美结合。告白成就了藤村文学,也支撑了藤村的近代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