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机电系列实用规划教材:金属工艺学

第1章 金属的力学性能
1.1 强度与塑性
1.1.1 拉伸试验及拉伸曲线
1.1.2 常用强度判据
1.1.3 塑性判据
1.2 硬度
1.2.1 布氏硬度
1.2.2 洛氏硬度
1.3 韧性与疲劳
1.3.1 韧性
1.3.2 疲劳
思考题
第2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2.1 金属的晶体结构
2.1.1 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2.1.2 3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2.2 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
2.3 纯金属的结晶
2.3.1 结晶的基本概念
2.3.2 结晶时晶核的形成和长大过程
2.3.3 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2.4 合金的结晶
2.4.1 概述
2.4.2 合金的相结构
2.4.3 合金的组织
2.4.4 二元合金相图
思考题
第3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3.1 金属的塑性变形
3.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3.1.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3.1.3 塑性变形后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3.2 变形金属加热后的再结晶
3.2.1 回复
3.2.2 再结晶
3.2.3 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3.3 金属的热变形加工
3.3.1 热变形加工与冷变形加工的区别
3.3.2 金属热变形加工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思考题
第4章 铁碳合金
4.1 铁碳合金的组元与基本相
4.1.1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4.1.2 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及其性能
4.2 Fe-Fe3C相图
4.3 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
4.3.1 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4.3.2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4.3.3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4.3.4 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4.3.5 亚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4.3.6 过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4.4 含碳量与铁碳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关系
4.4.1 铁碳合金含碳量与组织的关系
4.4.2 铁碳合金含碳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4.5 铁碳相图的应用
4.5.1 在选材方面的应用
4.5.2 在铸造方面的应用
4.5.3 在压力加工方面的应用
4.5.4 在焊接方面的应用
4.5.5 在热处理方面的应用
思考题
第5章 钢的热处理
5.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5.1.1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5.1.2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5.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5.2.1 过冷奧氏体的等温转变
5.2.2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5.2.3 连续冷却转变图与等温冷却转变图的对比分析
5.3 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
5.3.1 钢的退火
5.3.2 钢的正火
5.3.3 钢的淬火
5.3.4 钢的回火
5.3.5 钢的表面热处理
5。4热处理新工艺简介
5.4.1 可控气氛热处理
5.4.2 真空热处理
5.4.3 形变热处理
5.4.4 化学热处理
5.4.5 激光热处理和电子束表面淬火
5.5 热处理工艺的编制
5.5.1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确定
5.5.2 热处理工序位置的确定
5.5.3 热处理零件结构的工艺性
思考题
第6章 工业用钢
6.1 钢的分类和牌号
6.1.1 钢的分类
6.1.2 我国工业用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6.2 杂质元素和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6.2.1 主要常存元素在非合金钢中的作用
6.2.2 合金元素对钢基本相的影响
6.2.3 合金元素对Fe-Fe3C相图的影响
6.2.4 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
6.3 非合金钢(碳钢)
6.3.1 碳素结构钢
6.3.2 优质碳素结构钢
6。3.3 碳素工具钢
6.3.4 易切削结构钢
6.3.5 工程用铸钢
6.4 低合金钢
6.4.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6.4.2 低合金耐候钢
6.4.3 低合金专业用钢
6.5 机械结构用合金钢
6.5.1 合金渗碳钢
6.5.2 合金调质钢、非调质钢和低碳马氏体钢
6.5.3 合金弹簧钢
6.5.4 滚动轴承钢
6.5.5 超高强度钢
6.6 合金工具钢和高速工具钢
6.6.1 合金工具钢
6.6.2 高速工具钢
6.7 特殊性能钢
6.7.1 不锈钢
6.7.2 耐热钢
6.7.3 耐磨钢
思考题
第7章 铸铁
7.1 概述
7.2 铸铁的石墨化
7.2.1 铁碳合金双重相图
7.2.2 石墨化过程
7.2.3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7.3 一般工程应用铸铁
7.3.1 灰铸铁
7.3.2 球墨铸铁
7.3.3 可锻铸铁
7.3.4 蠕墨铸铁
7.4 特殊性能铸铁
7.4.1 耐磨铸铁
7.4.2 耐热铸铁
7.4.3 耐蚀铸铁
思考题
第8章 非铁金属材料
8.1 铝及其合金
8.1.1 纯铝
8.1.2 铝合金的分类
8.1.3 铝合金的强化途径
8.1.4 形变铝合金
8.1.5 铸造铝合金
8.2 铜及其合金
8.2.1 纯铜
8.2.2 黄铜
8.2.3 青铜
8.3 滑动轴承合金
8.3.1 滑动轴承的工作条件及对軸承合金的性能要求
8.3.2 常用的轴承合金
8.4 硬质合金与粉末冶金
8.4.1 粉末冶金工艺简介
8.4.2 粉末冶金的应用
8.4.3 硬质合金
思考题
第9章 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
9.1 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
9.1.1 高聚物分子的组成
9.1.2 高聚物的人工合成
9.1.3 高聚物分子的形态
9.1.4 高聚物链的柔顺性
9.1.5 高聚物分子间的结合状态
9.1.6 高聚物的力学状态
9.1.7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组成及性能特点
9.2 工程塑料
9.2.1 塑料的组成
9.2.2 塑料的分类
9.2.3 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9.2.4 塑料制品的成型方法
9.3 合成橡胶
9.3.1 橡胶的特点与应用
9.3.2 橡胶的组成
9.3.3 常用橡胶
9.4 陶瓷材料
9.4.1 陶瓷的分类
9.4.2 陶瓷材料的制作工艺及组织结构
9.4.3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
9.4.4 常用工程结构陶瓷的种类、性能和用途
9.5 复合材料
9.5.1 复合强化原理
9.5.2 复合结构材料的种类
9.5.3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思考题
第10章 铸造
10.1 铸造工艺基础
10.1.1 合金的铸造性能
10.1.2 铸造缺陷分析与铸件质量控制
10.2 铸造工艺
10.2.1 浇注位置与分型面的选择
10.2.2 工艺参数的选择
10.3 铸件的结构工艺性
10.3.1 铸件质量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10.3.2 铸造工艺对零件结构的要求
10.3.3 不同铸造合金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10.4 特种铸造简介
10.4.1 熔模铸造
10.4.2 金属型铸造
10.4.3 压力铸造
10.4.4低压铸造
10.4.5 离心铸造
10.4.6 各种铸造方法比较
思考题
第11章 锻压
11.1 概述
11.1.1 锻压的基本生产方式
11.1.2 金属的可锻性
11.1.3 锻造比
11.2 自由锻
11.3 模锻
11.3.1 锤上模锻
11.3.2 胎模锻
11.3.3 压力机上的模锻
111.4 板料冲压
11.4.1 冲压模具
11.4.2 板料冲压的基本工序
11.4.3 板料冲压件的结构工艺性
11.5 锻压新工艺简介
11.5.1 高速高能成型
11.2 精密模锻
11.5.3 液态成型
11.5.4 超塑性成型
思考题
第12章 焊接
12.1 概述
12.2 熔焊冶金原理
12.2.1 熔焊的冶金过程
12.2.2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12.3 常用焊接方法
12.3.1 埋弧自动焊
12.3.2 气体保护焊
12.3.3 电渣焊
12.3.4 电阻焊
12.3.5 钎焊
12.3.6 常用焊接方法的比较和选用
12.4 焊接应力与变形及其预防措施
12.4.1 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
12.4.2 预防焊接变形的工艺措施
12.4.3 焊接变形的矫正
12.5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
12.5.1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12.5.2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
12.5.3 不锈钢的焊接
12.5.4 铸铁的焊补
12.5.5 非铁金属的焊接
12.6 焊接结构工艺性
12.6.1 焊接结构材料的选择
12.6.2 焊缝布置
12.6.3 焊接接头设计
12.7 焊接质量检验
12.7.1 焊接检验过程
12.7.2 焊接检验方法
12.8 焊接新技术简介
12.8.1 等离子弧焊接与切割
12.8.2 真空电子束焊接
12.8.3 激光焊接与切割
12.8.4 扩散焊接
12.8.5 摩擦焊
思考题
第13章 胶接
13.1 胶接的基本原理
第14章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第15章 各种表面的加工方法
1.1 强度与塑性
1.1.1 拉伸试验及拉伸曲线
1.1.2 常用强度判据
1.1.3 塑性判据
1.2 硬度
1.2.1 布氏硬度
1.2.2 洛氏硬度
1.3 韧性与疲劳
1.3.1 韧性
1.3.2 疲劳
思考题
第2章 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2.1 金属的晶体结构
2.1.1 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
2.1.2 3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
2.2 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
2.3 纯金属的结晶
2.3.1 结晶的基本概念
2.3.2 结晶时晶核的形成和长大过程
2.3.3 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2.4 合金的结晶
2.4.1 概述
2.4.2 合金的相结构
2.4.3 合金的组织
2.4.4 二元合金相图
思考题
第3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3.1 金属的塑性变形
3.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3.1.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3.1.3 塑性变形后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3.2 变形金属加热后的再结晶
3.2.1 回复
3.2.2 再结晶
3.2.3 再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3.3 金属的热变形加工
3.3.1 热变形加工与冷变形加工的区别
3.3.2 金属热变形加工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思考题
第4章 铁碳合金
4.1 铁碳合金的组元与基本相
4.1.1 纯铁的同素异构转变
4.1.2 铁碳合金的基本相及其性能
4.2 Fe-Fe3C相图
4.3 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
4.3.1 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4.3.2 亚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4.3.3 过共析钢的结晶过程分析
4.3.4 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4.3.5 亚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4.3.6 过共晶白口铁的结晶过程分析
4.4 含碳量与铁碳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关系
4.4.1 铁碳合金含碳量与组织的关系
4.4.2 铁碳合金含碳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
4.5 铁碳相图的应用
4.5.1 在选材方面的应用
4.5.2 在铸造方面的应用
4.5.3 在压力加工方面的应用
4.5.4 在焊接方面的应用
4.5.5 在热处理方面的应用
思考题
第5章 钢的热处理
5.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5.1.1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5.1.2 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5.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5.2.1 过冷奧氏体的等温转变
5.2.2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5.2.3 连续冷却转变图与等温冷却转变图的对比分析
5.3 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
5.3.1 钢的退火
5.3.2 钢的正火
5.3.3 钢的淬火
5.3.4 钢的回火
5.3.5 钢的表面热处理
5。4热处理新工艺简介
5.4.1 可控气氛热处理
5.4.2 真空热处理
5.4.3 形变热处理
5.4.4 化学热处理
5.4.5 激光热处理和电子束表面淬火
5.5 热处理工艺的编制
5.5.1 热处理技术条件的确定
5.5.2 热处理工序位置的确定
5.5.3 热处理零件结构的工艺性
思考题
第6章 工业用钢
6.1 钢的分类和牌号
6.1.1 钢的分类
6.1.2 我国工业用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6.2 杂质元素和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6.2.1 主要常存元素在非合金钢中的作用
6.2.2 合金元素对钢基本相的影响
6.2.3 合金元素对Fe-Fe3C相图的影响
6.2.4 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的影响
6.3 非合金钢(碳钢)
6.3.1 碳素结构钢
6.3.2 优质碳素结构钢
6。3.3 碳素工具钢
6.3.4 易切削结构钢
6.3.5 工程用铸钢
6.4 低合金钢
6.4.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6.4.2 低合金耐候钢
6.4.3 低合金专业用钢
6.5 机械结构用合金钢
6.5.1 合金渗碳钢
6.5.2 合金调质钢、非调质钢和低碳马氏体钢
6.5.3 合金弹簧钢
6.5.4 滚动轴承钢
6.5.5 超高强度钢
6.6 合金工具钢和高速工具钢
6.6.1 合金工具钢
6.6.2 高速工具钢
6.7 特殊性能钢
6.7.1 不锈钢
6.7.2 耐热钢
6.7.3 耐磨钢
思考题
第7章 铸铁
7.1 概述
7.2 铸铁的石墨化
7.2.1 铁碳合金双重相图
7.2.2 石墨化过程
7.2.3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7.3 一般工程应用铸铁
7.3.1 灰铸铁
7.3.2 球墨铸铁
7.3.3 可锻铸铁
7.3.4 蠕墨铸铁
7.4 特殊性能铸铁
7.4.1 耐磨铸铁
7.4.2 耐热铸铁
7.4.3 耐蚀铸铁
思考题
第8章 非铁金属材料
8.1 铝及其合金
8.1.1 纯铝
8.1.2 铝合金的分类
8.1.3 铝合金的强化途径
8.1.4 形变铝合金
8.1.5 铸造铝合金
8.2 铜及其合金
8.2.1 纯铜
8.2.2 黄铜
8.2.3 青铜
8.3 滑动轴承合金
8.3.1 滑动轴承的工作条件及对軸承合金的性能要求
8.3.2 常用的轴承合金
8.4 硬质合金与粉末冶金
8.4.1 粉末冶金工艺简介
8.4.2 粉末冶金的应用
8.4.3 硬质合金
思考题
第9章 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
9.1 高分子材料基础知识
9.1.1 高聚物分子的组成
9.1.2 高聚物的人工合成
9.1.3 高聚物分子的形态
9.1.4 高聚物链的柔顺性
9.1.5 高聚物分子间的结合状态
9.1.6 高聚物的力学状态
9.1.7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组成及性能特点
9.2 工程塑料
9.2.1 塑料的组成
9.2.2 塑料的分类
9.2.3 常用工程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9.2.4 塑料制品的成型方法
9.3 合成橡胶
9.3.1 橡胶的特点与应用
9.3.2 橡胶的组成
9.3.3 常用橡胶
9.4 陶瓷材料
9.4.1 陶瓷的分类
9.4.2 陶瓷材料的制作工艺及组织结构
9.4.3 陶瓷材料的性能特点
9.4.4 常用工程结构陶瓷的种类、性能和用途
9.5 复合材料
9.5.1 复合强化原理
9.5.2 复合结构材料的种类
9.5.3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
思考题
第10章 铸造
10.1 铸造工艺基础
10.1.1 合金的铸造性能
10.1.2 铸造缺陷分析与铸件质量控制
10.2 铸造工艺
10.2.1 浇注位置与分型面的选择
10.2.2 工艺参数的选择
10.3 铸件的结构工艺性
10.3.1 铸件质量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10.3.2 铸造工艺对零件结构的要求
10.3.3 不同铸造合金对铸件结构的要求
10.4 特种铸造简介
10.4.1 熔模铸造
10.4.2 金属型铸造
10.4.3 压力铸造
10.4.4低压铸造
10.4.5 离心铸造
10.4.6 各种铸造方法比较
思考题
第11章 锻压
11.1 概述
11.1.1 锻压的基本生产方式
11.1.2 金属的可锻性
11.1.3 锻造比
11.2 自由锻
11.3 模锻
11.3.1 锤上模锻
11.3.2 胎模锻
11.3.3 压力机上的模锻
111.4 板料冲压
11.4.1 冲压模具
11.4.2 板料冲压的基本工序
11.4.3 板料冲压件的结构工艺性
11.5 锻压新工艺简介
11.5.1 高速高能成型
11.2 精密模锻
11.5.3 液态成型
11.5.4 超塑性成型
思考题
第12章 焊接
12.1 概述
12.2 熔焊冶金原理
12.2.1 熔焊的冶金过程
12.2.2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
12.3 常用焊接方法
12.3.1 埋弧自动焊
12.3.2 气体保护焊
12.3.3 电渣焊
12.3.4 电阻焊
12.3.5 钎焊
12.3.6 常用焊接方法的比较和选用
12.4 焊接应力与变形及其预防措施
12.4.1 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
12.4.2 预防焊接变形的工艺措施
12.4.3 焊接变形的矫正
12.5 常用金属材料的焊接
12.5.1 金属材料的焊接性
12.5.2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的焊接
12.5.3 不锈钢的焊接
12.5.4 铸铁的焊补
12.5.5 非铁金属的焊接
12.6 焊接结构工艺性
12.6.1 焊接结构材料的选择
12.6.2 焊缝布置
12.6.3 焊接接头设计
12.7 焊接质量检验
12.7.1 焊接检验过程
12.7.2 焊接检验方法
12.8 焊接新技术简介
12.8.1 等离子弧焊接与切割
12.8.2 真空电子束焊接
12.8.3 激光焊接与切割
12.8.4 扩散焊接
12.8.5 摩擦焊
思考题
第13章 胶接
13.1 胶接的基本原理
第14章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
第15章 各种表面的加工方法
《金属工艺学》在总结多年来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汇聚了各参编学校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经验,体现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属工艺学》与《金工实训》(柴增田主编)教材配套使用,两本教材内容互补而不重叠。全书共15章,分别包括了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铁碳合金、钢的热处理、工业用钢、铸 铁、非铁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铸造、锻压、焊接、胶接技术、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各种表面的加工方法,在每章后面都附有考核题。《金属工艺学》可作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高职高专机械类或近机类专业的金属工艺学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和技术工人等学习选用或参考。
比价列表价格走势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