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语形态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 汉语形态研究的历史
1.1.1 汉语形态的有无之争
1.1.2 对形态的不同理解
1.1.3 形态与词类划分
1.2 汉语形态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 “形态”概论
2.1 狭义形态的实质
2.1.1 狭义形态的种类
2.1.2 狭义形态的实质
2.2 词语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力
2.3 语序、虚词
2.3.1 语序、虚词的语法作用
2.3.2 语序、虚词与狭义形态
2.4 形态的准确含义和分类
2.4.1 形态的准确含义
2.4.2 形态的分类
2.4.3 屈折形态与非屈折形态之间的关系
2.5 对形态选择的解释
2.5.1 形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5.2 形态选择的功能主义解释
2.6 汉语形态的个性差异
2.6.1 修饰-被修饰关系
2.6.2 主谓关系和述宾关系
2.6.3 述补关系和状心关系
2.7 关于“语义句法”和“意合语法”问题
2.7.1 关于“语义句法”问题
2.7.2 关于“意合语法”问题
2.7.3 “语义句法”、“意合语法”提出的根源
2.8 (广义)形态与“分布“
2.9 形态与句法的关系
第三章 形态与汉语的词类划分
3.1 词类划分的操作原理
3.1.1 词类范畴的性质
3.1.2 词类划分的操作原理
3.1.3 原型分类与传统分类的几个相关问题
3.2 名词
3.2.1 名词研究述评
3.2.2 名词的形态特点
3.2.3 方位词问题
3.2.4 名词的次范畴
3.3 动词和形容词的形态特点
3.3.1 动词和形容词之间
3.3.2 动词和形容词合类:述词
3.3.3 汉语语法把动词、形容词两分的根源及不足
3.3.4 动词、形容词合类的好处
3.3.5 状态词:“雪白“类的归属
3.3.6 趋向动词问题
3.3.7 述词的次范畴
3.4 名词与述词之间
3.4.1 词的功能增益和兼类
3.4.2 词的功能退化和功能转移
第四章 形态和汉语的主宾语
4.1 主宾语问题研究的简单回顾
4.2 典型主语和典型宾语的形态特征
4.2.1 典型主语的形态特征
4.2.2 典型宾语的形态特征
4.3 主宾语与施事、受事
4.4 普通主语和普通宾语的形态特征
4.5 汉语主宾语例析
4.5.1 VP前单项NP的分析
4.5.2 VP前多项NP的分析
4.5.3 VP后NP的分析
4.5.4 语序和虚词在析句中的作用
4.5.5 主语后置和有标记
第五章 形态和汉语语法范畴
5.1 普通语言学对“语法范畴”的理解
5.2 形态和语法范畴的确定
5.3 现代汉语中的“体”范畴:延续体
5.3.1 “延续”的内涵
5.3.2 “下去”表延续
5.3.3 “下来”表延续
5.3.4 “下来体助”和“下去体助”表示“延续”时的比较
5.4 现代汉语“数”的语法范畴问题
5.4.1 -(e)s和“们”用法、性质的比较
5.4.2 汉语中“数”的语法范畴分析
5.4.3 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小结
6.2 尚待讨论的问题
6.3 结束语
附录1:关于主语问题的几点思考
附录2:关于主题的来源问题
附录3:论动词语后缀“了1”
语料来源
部分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