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的史记:博识先秦
作者:古耜 编
出版:京华出版社 2010.7
丛书:文化名家读史录
页数:233
定价:29.80 元
ISBN-13:9787807249498
ISBN-10:7807249498
去豆瓣看看 散文之中的文化投影(代前言)
后人缔造的先祖
大禹的寂寞
黄帝不死
苍冷的回声
绝唱
利簋:文明战胜暴虐的见证
古道西风
千古老子
《庄子》浅谈五章
战国大势与庄子
庄子在南方
说谗言
快乐的孔子
植物与《诗经》时候的爱情
孔子:一个比烟花寂寞的人
別人的宫殿
孔子师徒与卫国美人
民间的孟子
男人孟轲
儒家、道家和法家
清洁的精神
浩气长存
祖龙空作万年图
秦皇驰道
商鞅有罪
无可终结的仇
静影沉璧——西子归宿考
西施的美人生涯
屈原、贾谊及长沙
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
梦见屈原
愚生佯狂说屈原
现代散文史与文化大散文(代后记)
古耜,学者、作家、主编。曾在国内二百数十种报刊发表大量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美学方面的理论评论文章及学术随笔,总计约三百五十万言;出版文艺评论集多部;参加过《金瓶梅词典》《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词典》《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分类鉴赏词典》《中国散文百家谈》等多部大型著作的撰稿;主编和选编各类文学图书二十种。文章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艺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数十种选刊、选集、合集,并多次被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作品先后获中国散文学会“首届冰心散文奖·理论批评奖”,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沬若散文随笔奖·优秀编辑奖”,第四、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鲁迅研究会“我读鲁迅”全国征文奖,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新世纪优秀书评奖”,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等。
在迄今为止的汉语语境里,有关“文化”的诠释,称得上众说纷纭,莫哀一是。但是,倘若我们暂且摆脱概念的推敲和语词的纠缠,而单就文化一词在被使用过程申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所指”意义而言,却仍然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划分:第一、有些论者借鉴西哲的观点,把文化与文明等量齐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无处不在,是一个庞大无边的结构。这堪称是对文化的宽泛性理解。第二、面对人类全部的生产实践和劳动成果,更多的论者习惯于将其中那些具有精神和观念属性的东西,如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科学、教育等等,划入文化的范畴,作为文化的主体。这庶几是最常见的文化观念。第三、还有的论者喜欢沿着文本和著作的思路谈文化。在他们看来,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而任何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化传统,都将依赖于精确的文字记录,都需要一系列优秀文本充当载体。惟其如此,所谓民族文化,说到底便是该民族一系列经典著作的荟萃与整合,是这些著作内容上的精华所在及其相应的富有个性的表达。这应当属于文化概念的狭义运用。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