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社区与社区治理
  一 社会学视角上的社区与公共管理视角上的社区
  1.公共管理视角上的社区
  2.社会学视角上的社区
  3.从公共管理学的视角看社区
  二 社区治理:从理论上洞识到的实质
  1.治理的难点所在
  2.依据什么进行治理
  三 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
  四 从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视角来看社区治理问题
  第二章 共同体的治理功能
  第一节 共同体:由生活的含义转化为治理的含义
  一 共同体的生活含义
  二 共同体的治理含义
  三 共同体的组成成分
  第二节 共同体作为治理手段的作用
  一 由互惠到关系网络
  二 社会声望
  三 民间权威
  四 “民间组织”
  五 共同体治理特征的一个归总
  第三节 共同体治理含义的进一步分析
  一 互惠交换中的问题揭示
  二 重新解读社会声望
  三 民间权威与民间组织的再思考
  四 一个在多个维度上全面出现问题的社会形态
  五 对于治理问题的再思考
  第三章 现代社区治理模式
  第一节 几种现代治理的模式图
  一 从传统到现代:摒弃与重建
  二 现代社区治理模式
  三 公司、基金会等组织类型
  四 现代治理模式下的运作特征
  五 现代治理模式的结构特征
  第二节 现代社区治理所需要的社会基础
  一 对公众参与能力的需求
  二 对“权力层”成员的公民能力要求
  第三节 治理能力的来源与新型的社会
  一 总结:依靠什么来治理
  二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三 公民能力如何获得
  第四节 一个“被省略”的时代
  一 一个历史的“夹层”
  二 “夹层”的治理意义
  第四章 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缺乏利益代言人
  第一节 居委会失灵:自上而下的属性是根源
  一 名义上的自治组织,实质上的政府延伸
  二 机会失灵:大量行政事务挤占了响应社区需求的空间
  三 动机失灵:行政控制下的理性人缺乏主动服务社区的动机
  四 能力失灵:除了行政控制、物质刺激,还能凭借什么动员社区
  第二节 物业失灵:缺乏约束的市场大鳄
  一 物业公司是一类特殊的市场主体:与社区治理紧密相连
  二 缺乏约束的物业公司可能成为侵害社区利益的市场大鳄
  三 在社区中,物业公司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第三节 业主委员会失灵:公民素质与民主制度
  一 物业冲突是业委会筹建的动因
  二 成立业主委员会的过程很艰难
  三 业主委员会成立后,运作依然艰难
  第五章 U+B结构:构建现代社区的操作化思路
  第一节 “U+B结构”的引出
  第二节 “U+B结构”之一:政府与社区草根组织的双轴关系
  一 从理论上看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二 从实证来看政府对社区草根组织发育的影响
  第三节 “U+B结构”之二:专业机构带动社区草根组织的发展
  一 乐龄合作社:通过扶持草根小组构建社区文化生活
  二 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帮助社区实现有效治理
  第六章 现代社区利益代言人的候选:社区基金会
  第一节 社区基金会:基于社区治理现实需求的设计
  一 治理主体的动机、机会(成本)、能力问题
  二 社区民众民主能力问题
  三 与社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社区基金会的历史、特点及法人资格
  一 社区基金会的历史
  二 社区基金会的特点
  三 社区基金会的性质
  四 社区基金会的法人资格
  第三节 有机生长:社区基金会构建路径的现实选择
  一 构建社区基金会的第一步:构建一个有专业服务能力的NGO
  二 构建社区基金会的第二步:NGO的品牌项目转为专项基金
  三 构建社区基金会的第三步:专项基金转变为社区基金会
  第七章 新型社区中的共同体成分
  第一节 两种社区治理方式的对比性反思
  第二节 现代共同体的新型基础
  一 文体活动
  二 公益慈善
  三 社区服务
  四 现代互助
  第三节 共同体的新型形式
  一 组织化的共同体
  二 组织化的共同体:牵涉出相应的运作技术事项
  三 组织化共同体的扩展存在
  四 如何看待社区“空壳化”
  第四节 共同体的新型内容
  一 “人”,还原为其本身
  二 普遍关系取代了特殊关系
  三 公民社会性成分
  四 社区组织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道路
  第五节 现代社区的结构
  一 两个序列的分离
  二 分离之后的共同体成分
  三 对人性的强调进入治理性的空间
  四 共同体需求的满足场所也是社区服务的提供场所
  五 将社区的需求格局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