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简介与范围
1 简介
参考文献
第2章 药物的表面活性
2.1 镇痛药
2.2 抗菌药
2.3 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的药物
2.4 抗组胺药
2.5 影响肾脏及心血管功能的药物
2.6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2.6.1 全身麻醉
2.6.2 局部麻醉
2.6.3 抗抑郁药
2.6.4 催眠药与镇静药及抗焦虑药
2.6.5 抗癫痫药
2.6.6 抗精神病药
2.7 其他
2.7.1 蛋白质的表面活性
2.7.2 抗肿瘤药物
2.7.3 甾体
2.7.4 前列腺素
2.7.5 维生素
2.7.6 质子泵抑制剂
参考文献
第3章 药物作用理论
3.1 常用术语
3.1.1 受体
3.1.2 拮抗剂
3.1.3 量效曲线
3.1.4 对数量效曲线(LDR)
3.1.5 双倒数作图
3.1.6 PAx值
3.2 药物作用理论
3.3 占领学说
3.3.1 亲和力
3.3.2 药效(内在活性)
3.3.3 备用受体
3.3.4 速率学说
3.3.5 非活化态学说
参考文献
第4章 药物作用的液膜假说
4.1 液膜假说
4.1.1 关于液膜假说的进一步实验
4.1.2 生物学相关物质的液膜实例:胆盐
4.2 药物作用的液膜假说
参考文献
第5章 作为仿生系统的液膜
5.1 简介
5.2 胆固醇,卵磷脂以及卵磷脂一胆固醇混合物组成的液膜
5.2.1 胆固醇组成的液膜
5.2.2 卵磷脂以及卵磷脂一胆固醇混合物组成的液膜
5.3 模拟光诱导转运
5.3.1 叶绿体提取物实验
5.3.2 细菌视紫红质实验
5.4 亲水性通路
5.4.1 多烯抗生素存在下的转运
5.4.2 对氢化可的松药理作用的解释
5.4.3 前列腺素的研究
5.4.4 激素-胰岛素和垂体后叶加压素的研究
5.5 模拟液膜双分子层的电兴奋性
5.5.1 兴奋性的Yagisawa氏模型
参考文献
第6章 液膜在药物起效过程中的作用一实验研究
6.1 实验设计
6.2 实验研究
6.2.1 抗精神病药
6.2.1.1 氟派啶醇和氯丙嗪
6.2.1.2 利血平
6.2.2 抗癌药-5-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
6.2.3 利尿剂
6.2.4 强心苷
6.2.5 局部麻醉药
6.2.6 抗心律失常药
6.2.7 巴比妥类
6.2.8 抗组胺药-H1拮抗剂
6.2.9 H2拮抗剂和组胺释放阻断剂
6.2.10 甾体
6.2.11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E/A/D
6.2.11.1 维生素E:α-生育酚的研究
6.2.11.2 维生素A-视黄醇醋酸酯
6.2.11.3 维生素D3-骨钙化醇
6.2.12 内分泌素-前列腺素
6.2.13 抗抑郁药
6.2.14 抗癫痫药
6.2.15 催眠药和镇静药
6.2.16 β-受体阻断剂
6.2.17 抗菌药
6.2.18 ACE抑制剂
参考文献
第7章 假说的评价
7.1 假说的含义
7.2 液膜假说与药物作用激动学说的对比
参考文献
第8章 表面活性在药物治疗学中的应用
8.1 药物的吸收
8.1.1 局部与透皮给药吸收促进剂
8.1.2 口服与粘膜给药吸收促进剂
8.2 增溶剂
8.3 溶出度
8.4 药物的稳定化
8.5 表面活性剂在药物靶向中的应用
8.6 表面活性剂的润湿作用
8.7 协同作用
8.8 前体药物
8.9 表面活性剂与药物递送
8.9.1 树突状聚合物
8.9.2 基因递送系统
8.9.3 脂肪乳
8.9.4 脂质体
8.9.5 微乳
8.9.6 纳米粒
8.9.7 类脂囊泡
8.9.8 普朗尼克和聚合物胶束
8.9.9 蛋白质递送系统
8.9.10 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
8.10 其他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