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丛书·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
作者:张佩瑶 著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2.9
丛书:通天塔丛书
页数:247
定价:50.00 元
ISBN-13:9787543888128
ISBN-10:7543888122
去豆瓣看看 宏观篇
第1章 从二元对立到相反相济:谈翻译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太搦瓣丰的翻译史研究路向
第一节◎翻译史研究最关键的理论问题
第二节◎回应挑战”
第三节◎翻译史的“推手”路向
第四节◎结论
第2章 “文革” 后的文化政治语境与中国大陆翻译学有关“中华牲"的论争
第一节◎“中华性”的概念
第二节◎“中华性”进入中国大陆话语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中华性”论争在中国大陆文化政治语境下的涵盖范畴及其展现形式
第四节◎“中华性”论争在21世纪中国内地的最新发展
第五节◎当代中国翻译学有关“中华性”的讨论
第六节◎茶杯里的风波?
第3章 译得丰实厚重?译得笨钝臃肿?翻译与文化再现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丰厚翻译的理论意义与来龙去脉
第二节◎丰厚翻译——知易行难?
第三节◎双重含意的益处
第四节◎丰厚翻译:实践时的考虑
第五节◎丰厚翻译局部的策略与全盘的调动
第六节◎结语
第4章 翻译与文化身份-早期(1842.1900)香港的翻译活动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
第一节◎译者——权力运作者和政策制定者
第二节◎译者——意识形态传播者
第三节◎译者——知识斗士和意识形态把关者
第四节◎结语
第5章 翻译活动在香港教育及社会滨变中的角色
第一节◎翻译活动与香港教育
第二节◎殖民地社会重英轻中功利心态的形成
第三节◎翻译活动与华人精英阶层的形成
第四节◎翻译活动在社会演变中的新角色
第五节◎翻译活动与香港的语文政策
第六节◎翻译活动与社会演变互为影响
第七节◎结语
反观篇
第1章 钱钟书对翻译概念的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虚涵数意”的含义
第二节◎《礼记》及《周礼》中有关翻译的记载
第三节◎佛籍译论中翻译的定义
第四节◎理论探讨
第2章 重读传统译论——目的与课题
第一节◎重读传统译论与本土翻译学的发展
第二节◎传统译论可供研究的课题”
第三节◎结语
第3章 从“软实力” 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 译》的选,译,评、注
第一节◎何谓“软实力”
第二节◎软实力在中国的讨论
第三节◎翻译与软实力
第四节◎软实力学说中“环境”的概念与文化的吸引力
第五节◎凸显差异
第六节◎“丰厚翻译”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七节◎异中有同
第八节◎文化的亲和力
第九节◎结语
第4章 传统译论英译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传统译论”的“论”字应否译为“theory”?
第二节◎以“DiscoU e”(话语)取代“Theory ”(理论)
第三节◎目的如何在运作层面影响翻译决策
第四节◎“寄”“象”“狄鞮”“译”的理论含义
第五节◎何谓“出经”?“出”与“译”字的语义差别
第六节◎结语
第5章 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节◎思维的现代化
第二节◎重审翻译理论
第三节◎翻译话语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结论与后语
微观篇
第1章 现代派小说的汉译手法——理论的无知与理论的反思
第一节◎现代派小说的汉译手法
第二节◎理论的无知与理论反思
第三节◎结语
第2章
翻译小说评赏方法举要
第一节◎书名的翻译
第二节◎关键词眼的翻译
第三节◎披露主题的过程涉及的翻译问题
第四节◎译者如何处理原著的小说类型和写作风格
第五节◎文化差距
第六节◎整体的处理
第七节◎结语
附录1
附录2
第3章 西方主义的话语?——《黑奴吁天录》个案研究
第一节◎“话语”的定义
第二节◎原著的写作目的及话语功能
第三节◎译本对宗教内容的处理
第四节◎保留了什么?
第五节◎删除了什么?淡化了什么?
第六节◎是删繁去冗还是知识管理的痕迹?
第七节◎译本的话语功能
第八节◎东方主义话语和西方主义话语
第九节◎总结:理论探讨——有关西方主义话语的几点思考
第4章 “寸疑?释疑?”——谈翻译福克纳作品的困难与对策
附录1
附录2
第5章从《蝇王》的译本看译者对小说中“困惑成分”的处理手法
张佩瑶,英国肯特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大学英语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先后担任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及翻译学课程主任,现为香港浸会大学英国语言及文学系翻译学讲座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英译文学作品包括韩少功、刘索拉、朱天心、赖声川及荣念曾等的著作。曾与黎翠珍合作编译An Oxford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Dlatlla(1997),合译《禅宗语录一百则》(1997)。主编《牛津少年百科全书》(1998)、HongKong Collage:ContemporaryStones and Writing{1998)、Travelling with a Bitter Melon Selected Poems (1970-1998)by Leung PingKwan(2002)及An lllustrat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2004)。近作者AnAnthology ofChineseDiscou e OH Tra lation V0l.I:FromEarliest Times to the Budd MstProject(2006)和国际学术期刊The Tra lator的“中国翻译话语特刊”(Chinese Discou es OR Tra lation,Positio and Pe pectives,2009)。另就香港翻译史,后殖民翻译理论,文化碰撞与交流,译学话语,翻译中的再现、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及身份建构等课题在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通天塔丛书·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共分为三部分,其中“宏 观篇”从跨文化语境和翻译史视角剖析翻译研究和翻译活动对文化交流和 社会流变的影响。作者以香港的翻译活动和社会发展史为例,探讨了翻译 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建构,进而阐述如何以“丰厚翻译”方法来处理传统 译论的英译,并以此作为其中一项时间文化再现的手段。在此基础上,以 “中华性”的论证为切入点,联系当代译学研究中本土与他者的二元对立 之讨论,从跨文化的视角提出“太极推手”翻译是研究的新途径,作为缓 解二元对立的可行方法。“反思篇”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早前到佛典翻译》为主轴,分别从传统”翻译“的”虚函数意“。“ 软实力”和翻译话语等角度提出问题,引导读者烦死传统译论在当代中国 译学建构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角色。“微观篇”以文学翻译案例作为主要 研究对象,透过不同案例的文本分析,讨论翻译评论和赏析的若干原则,为翻译实践所面对的困难提出对策;同时作者通过这些案例剖析探讨了现 代译论、翻译话语和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