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德育论
作者:冯铁山 著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1
丛书:传承与发展:教育科学探索丛书
页数:363
定价:65.00 元
ISBN-13:9787516114216
ISBN-10:7516114219
去豆瓣看看 导论
第一节 对学校德育“诗意”问题的发问
一 富有民族特色的诗书教化传统怎么传承
二 规训式“祛魅”的德育如何“返魅”
三 德育是否存在“诗意”的形态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
一 馨园学校研究地点的选择
二 诗意栖居者与导引者的角色说明
三 已有研究的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 有助于接续中华民族诗书教化的优良传统
二 有助于复活新感性的教育价值
三 有助于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德育理论
四 有助于调整德育的实践着力点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创新之处
主要发现
创新之处
第六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后续研究需努力的方向
第一章 学校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与实验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咸淡水、榕树与咸淡水文化
一 馨园学校的人文背景、地理环境
二 馨园学校的校园风貌
第二节 馨园学校德育“问题”的凸显
一 馨园学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 诗意德育“问题”的抉择
第三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判断
一 精神相遇的活动
二 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三 诗意文化的价值判断
第四节 诗意德育的价值诉求
一 诗意精神培育的德育目标
二 诗意生命栖居的师生关系
三 诗意生命互助的德育过程
四 积极人格激扬的德育评价
第五节 诗意德育实验的基本过程
一 “新诗教实验”的前期探索
二 “诗意教师培养”的发展研究
三 “诗意德育实验”的深化研究
第二章 “诗意”的内涵与“诗意”德育溯源
第一节 关于“诗意”的各种“成见”
一 非理性的代名词
二 应然存在的理想梦境
三 不可认知的神秘感觉
四 抒情和浪漫结合的诗篇
五 形象化语言表达的意境
第二节 “诗意”的词源学诠释
一 汉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二 英语语境里词源学的诠释
第三节 “诗意”内涵的语用学诠释
一 诗学的语用学分析
二 日常生活的语用学分析
……
第三章 诗意德育的研究起点及其基本内涵
第四章 德育的诗意本质与德育的言语实践本体
第五章 诗意言说的导引与诗意德育内容的构建
第六章 学校诗意德育的发生机制与基本效应
余论:诗意德育引领诗意人生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冯铁山,1966年11月生,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人,教育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广东中山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实验基地常务顾问。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新诗教”实验、诗意语文、诗意德育以及诗意教师形象塑造等系列课题研究,在《教育研究》、《思想战线》、《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
《诗意德育论》立足于我国学校规训式德育工作造成道德教育“祛魅”,学生德育主体地位丧失等问题的思考,并遵循学校教育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建构的基本原则,试图将“诗意”概念引入道德教育,在合理借鉴中国历史上“诗教”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民族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美感形态,力图挖掘德育的诗意美,让青少年从小就得到诗意熏陶,蕴蓄人生激情,坚定人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