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第1卷):铸铁(第3版)
作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张伯明 编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1
页数:907
版本:3
定价:198.00 元
ISBN-13:9787111322344
ISBN-10:7111322347
去豆瓣看看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所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铁发展简史
1.1.1 灰铸铁
1.1.2 球墨铸铁
1.1.3 蠕墨铸铁
1.1.4 可锻铸铁
1.1.5 特种性能铸铁
1.1.6 铸铁熔炼
1.2 对现代铸铁的展望
1.2.1 铸铁生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1.2.2 我国铸铁件的发展
1.2.3 对现代铸铁生产提出的质量
要求
参考文献
第2章 铸铁的基础知识
2.1 铸铁的分类
2.2 Fe-C相图
2.2.1 Fe-C、Fe-Fe3C双重相图
2.2.2 Fe-D、Fe-Fe3D双重相图中的基本组成
2.2.3 Fe-C、Fe-Fe3C双重相图中的组成相
2.2.4 Fe-C-Si准二元相图
2.2.5 铸铁中常见元素对Fe-C相图上各临界点的影响
2.2.6 碳当量和共晶度的意义及表达式
2.3 铸铁的凝固结晶及固态相变
2.3.1 铸铁的非平衡凝固概念与过程
2.3.2 铸铁熔液的结构
2.3.3 初生石墨的结晶
2.3.4 初生奥氏体的结晶
2.3.5 共晶凝固过程
2.3.6 磷共晶的形成
2.3.7 连续冷却时铸铁的固态相变
2.3.8 铸铁的热处理原理
2.4 影响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
2.4.1 冷却速度的影响
2.4.2 化学成分的影响
2.4.3 铁液的过热和高温静置的影响
2.4.4 孕育的影响
2.4.5 气体的影响
2.4.6 炉料的影响
2.5 铸铁凝固及冷却过程中主要缺陷的形成原理及其防止
2.5.1 缩孔及缩松的形成及其防止
2.5.2 铸造应力、变形和开裂及其防止
2.5.3 非金属夹杂物和组织不均匀性及其防止
2.5.4 气孔的形成及其防止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铁材质的检测
3.1 铸铁化学成分分析
3.1.1 分析方法的分类
3.1.2 取样和制样的标准和方法
3.1.3 常用铸铁化学成分分析标准
3.1.4 碳硫分析
3.1.5 光电直读光谱分析
3.1.6 热分析
3.2 铸铁组织检验
3.2.1 金相试样的制备
3.2.2 石墨检验
3.2.3 基体组织检验
3.2.4 碳化物检验
3.2.5 磷共品检验
3.2.6 共晶团检验
3.2.7 高温金相组织检验
3.2.8 晶粒尺寸检验
3.2.9 彩色金相组织检验
3.2.10 组织定量分析
3.2.11 常用铸铁金相检验标准
3.3 铸铁现代分析方法
3.3.1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
3.3.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3.3.3 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3.3.4 X射线衍射分析
3.4 铸铁物理性能测试
3.4.1 密度测试
3.4.2 线膨胀系数测试
3.4.3 比热容测试
3.4.4 热导率测试
3.4.5 磁性参数测试
3.5 铸铁力学性能试验
3.5.1 拉伸试验
3.5.2 楔压试验
3.5.3 硬度试验
3.5.4 冲击试验
3.5.5 弯曲试验
3.5.6 压缩试验
3.5.7 弹性模量试验
3.5.8 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3.5.9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
3.5.10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试验
3.6 铸铁铸造性能的测定
3.6.1 流动性测定
3.6.2 体收缩测定
3.6.3 线收缩测定
3.6.4 裂纹倾向测定
3.6.5 铸造应力测定
3.6.6 凝固膨胀力测定
3.7 铸铁使用性能试验
3.7.1 耐热性能试验
3.7.2 耐磨和抗磨性能试验
3.7.3 耐蚀性能试验
3.7.4 耐压试验
3.7.5 致密性试验
3.7.6 铸造磨球冲击疲劳寿命试验
3.8 铸铁的无损检测
3.8.1 用超声波法测定球墨铸铁球化率
3.8.2 用超声波法鉴别铸铁石墨形态
3.8.3 用电磁法进行铸铁分选
3.8.4 铸铁件缺陷的无损检测
参考文献
第4章 灰铸铁
4.1 金相组织特点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4.1.1 石墨
4.1.2 基体
4.1.3 碳化物
4.1.4 磷共晶
4.1.5 共晶团
4.1.6 金相组织对性能的影响
4.2 灰铸铁的性能
4.2.1 力学性能
4.2.2 物理性能
4.2.3 使用性能
4.2.4 工艺性能
4.3 灰铸铁的冶金质量指标
4.3.1 成熟度及相对强度
4.3.2 硬化度及相对硬度
4.3.3 品质系数
4.4 提高灰铸铁性能的途径
4.4.1 化学成分的合理选配
4.4.2 改变炉料组成
4.4.3 铁液过热处理
4.4.4 铁液孕育处理
4.4.5 低合金化
4.5 灰铸铁的热处理及其他处理
4.5.1 灰铸铁热处理特点
4.5.2 灰铸铁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4.5.3 频波谐波时效
4.6 灰铸铁的标准及合理选用原则
4.6.1 灰铸铁的力学性能标准
4.6.2 灰铸铁力学性能与铸件壁厚的关系
4.6.3 试棒与铸件本体性能
4.6.4 合理选用原则
4.7 典型灰铸铁件
4.7.1 高强度灰铸铁件
4.7.2 薄壁减磨灰铸铁件
4.7.3 D型石墨铸铁件
4.7.4 离心铸造灰铸铁排水管
参考文献
第5章 球墨铸铁
5.1 金相组织
5.1.1 石墨
5.1.2 基体
5.1.3 碳化物
5.1.4 磷共晶
5.2 球墨铸铁的性能
……
第6章 蠕墨铸铁
第7章 可锻铸铁
第8章 抗磨铸铁
第9章 冷硬铸铁
第10章 耐热铸铁
第11章 耐蚀铸铁
第12章 铸铁熔炼
张伯明,1939年10月生。1966年清华大学铸造专业研究生毕业。1982年8月至1984年1月在德国进修。研究员,曾任中国机械工艺协会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顾问、中国稀土协会稀土在铸造合金中应用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共发表著作论文50多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铸造手册(第1卷):铸铁(第3版)》共有绪论、铸铁的基础知识、铸铁材质的检测、灰铸铁、球墨铸铁、蠕墨铸铁、可锻铸铁、抗磨铸铁、冷硬铸铁、耐热铸铁、耐蚀铸铁、铸铁熔炼等12章。分别论述了铸铁生产的简史和发展趋势;生产优质铸铁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研究铸铁材质的常规与现代测试技术;各种铸铁的最新国家标准、牌号及金相组织、性能、化学成分、提高材质性能的方法及典型铸件;冲天炉、电炉和双联等铸铁熔炼方法,熔炼的节能与环境保护,生产各种铸铁的原辅材料。附录中列出了各种铸铁的最新国际标准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以供参考和研究。第3版除了更新了许多旧标准外,在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删改,使得手册更为新颖、实用。
《铸造手册(第1卷):铸铁(第3版)》主要供广大铸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产品设计、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