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近代中国社会组织化的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
(三)过渡社会的中间团体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现代国家构建理论
(二)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研究
(三)对近代中国工商行业性组织及其商人精英的研究
三、研究的理论预设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理论预设
(三)关键词界定
(四)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与理论意义
(一)分析框架
(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二章 过渡社会民间组织的发生
一、社会发生: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历史回溯:工商同业组织的起源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三)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与组织化
二、国家构建:清末以来国家转型的驱动
(一)“赋出于农”向“赋出于商”的转变
(二)新政:地方绅商的权力合法化与组织化
(三)国家介入:同业公会法规的颁布
(四)强化控制:同业公会的改组
三、民间组织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共生性
(一)民间组织研究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视角
(二)社会动员与政治控制
(三)社会控制与政治动员的张力
第三章 民间组织与宪政民主国家的构建
一、民间组织的功能泛化
(一)民间组织服务对象和职能的扩展
(二)从地方公益走向地方自治
二、民间组织政治化的制度背景:宪政民主制的失败
(一)合法政治权威的缺失
(二)军阀割据的形成
(三)地方精英权力的扩张
三、民间组织政治化的权力格局
(一)军阀:缺乏社会基础的政治权力拥有者
(二)议会:缺乏民意基础和立法权力的代议机构
(三)政党:代表派系私利的组织
(四)商会等法团组织:代表地方公益的自治机构和民意机构
四、民间组织的发展对现代国家构建实施策略的影响
(一)把合法性基础扩展到社会精英阶层
(二)通过其组织合法性,增进国家的渗透能力
(三)通过协助政策执行,促进政府的绩效合理性
(四)通过职业社团的组织网络,促进国家的整合
五、利用民间组织网络构建国家主权的缺陷
(一)组织目标的差异,致使政策执行效力不稳固
(二)集体代表制而非个人代表制,妨碍了国家对公民的直接统治
(三)国家的渗透能力与支持基础(仅仅限于精英阶层)
(四)组织行政性与自愿性的失衡,致使民间组织动员能力日益降低
第四章 中间团体与党治国家
一、从王朝国家到党治国家的演变轨迹
(一)一元政治传统
(二)社会对于秩序的需要
(三)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党治国家的制度基础
(一)总体党的出现
(二)党治国家的党政关系
(三)党治国家的社会结构基础
三、党治国家的内在张力
(一)一元代表地位与全民代表身份的冲突
(二)总体党的社会控制要求与其组织能力的冲突
四、公共领域与国家渗透
(一)国民政府时期中间团体的功能
(二)国家职能与社会组织空间扩展
(三)发展的趋势
第五章 国家构建的社会发生:社会资本与资本主义
一、民间组织的权力来源与权力结构
(一)双重授权
(二)双重授权的内在紧张
(三)同业公会和商会的内部权力结构
二、城市社会的社团组织网络
(一)精英支配的组织网络
(二)分裂的社会:地缘、业缘与阶级
(三)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关系
三、资本主义、社会基础设施与现代国家构建
(一)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二)现代民族构建的历史困局
第六章 余论:过渡社会中间结构的嬗变
一、中间结构的延续与变异
(一)官民中介:从绅士到绅商(资产阶级)
(二)延续与变异
二、未来的期许:中间团体作为国家制度变革动力的基础
(一)公民权的保护
(二)独立社会权力中心的兴起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