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目录:
编者序:哲学并不沉重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什么是哲学
1.本章 导读:欢迎来到哲学世界
2.多样的研究对象和普世主题:哲学研究什么
3.探求关于整体的普遍性原理:哲学的主题
4.思考、批判和改进:哲学的研究方法
5.广泛吸纳其他学科:哲学和其他学科
6.傍晚思考时发挥作用:哲学存在的意义
7.浮光掠影两千五百年:哲学的历史
第2章 古希腊哲学
1.本章 导读:哲学的诞生
2.最初的哲学家们:探寻万物本原的人们
3.诡辩学家:以人为尺度的相对主义者
4.苏格拉底:自知无知,宁死爱真知
5.柏拉图:信仰永恒的真理和哲人政治
6.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7.斯多葛学派、新柏拉图主义等:混乱时代中生存的
第3章 中世纪哲学
1.本章 导读:知性和信仰的论争与调和
2.影响欧洲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的诞生和传播
3.奥古斯丁与中世纪哲学:围绕普遍存在展开的争论
4.托马斯·阿奎那:给神下定义的人
5.邓斯·司各特:重视个体,强调意志
6.威廉·奥克姆:去除多余“本质”的唯名论
第4章 近代西方哲学
1.本章 导读:近代西方哲学的形成
2.弗兰西斯·培根:近代科学的萌茅
3.笛卡儿(1):怀疑一切,世界因我而存在
4.笛卡儿(2):身心之异和诚实的神
5.托马斯·霍布斯:国家是臣民须绝对服从的怪兽
6.布莱斯·帕斯卡:人不过是会思想的芦苇
7.巴鲁克·斯宾诺莎:中神毒的人
8.威廉·莱布尼茨:“单子”是“宇宙的活镜子”
9.洛克:人民有抵抗公权的权利
10.乔治·贝克莱:存在的,即被知觉到的
11.大卫·休谟:以怀疑论否定自然科学
12.让·雅克·卢梭:归于充满爱和平等的自然
13.杰里米·边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功利主义与幸福
14.康德(1):“先验主义”及人的认识局限
15.康德(2):新的道德观和审美标准
16.戈特利布·费希特:自我的自由是一切的根源
17.弗里德里希-谢林:一切的根源是“自然”
18.黑格尔(1):德国观念论的完成者
19.黑格尔(2):什么是辩证法
20.亚瑟·叔本华: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
21.路德维格·费尔巴哈:揭示“异化”
22.索伦·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之父
第5章 “近代”的动摇
1.本章 导读:不安与反思的“近代”
2.马克思(1):劳动者的异化
3.马克思(2):历史唯物主义
4.尼采:上帝死了和强力意志
5.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理论
6.亨利·柏格森:什么是映象
7.作为工具的知识:知识的价值在于有用
第6章 现代西方哲学
1.本章 导读:不安的时代
2.胡塞尔:用现象学揭示认识的结构
3.海德格尔:开始探讨存在的意义
4.萨特:存在主义
5.梅洛一庞蒂:拥有身体的存在及自由
6.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展开解释学哲学
7.伯特兰·罗素:“记述理论”
8.吉尔伯特·赖尔:“范畴错误”
9.约翰·奥斯丁:语言构成“行为”
10.维特根斯坦:我们的语言游戏
11.鲁道夫·卡尔纳普:为科学寻找依据
12.奎因:实用主义把握科学
第7章 二战以后的西方哲学
1.本章 导读:从结构主义到新潮流
2.索绪尔:差异产生意义
3.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中的人类
4.路易斯·阿尔都塞:用结构主义分析社会
5.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思潮登场
6.米歇尔·福柯:生的权力
7.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潮
8.吉尔·德勒兹:块茎存在和游牧思想
9.波伏娃等:女权主义
10.爱德华·萨义德:东方主义的批判
11.产生于热力学的思想:复杂体系
第8章 东方哲学
1.本章 导读:东方哲学的特点
2.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3.墨家:反战“非攻”的行动派
4.道家:自然无为的出世哲学
5.法家:以富国强兵为务
6.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7.近现代中国哲学:面对西方哲学的困惑
8.婆罗门教哲学:梵我合一和业报轮回
9.印度哲学的百家争鸣:“正统六派”与沙门思潮
10.佛教思想(1):原始佛教哲学
11.佛教思想(2):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社会学》目录:
编者序: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危机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微观世界的社会
1.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什么
2.三对关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社会学与心理学: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4.社会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
5.习俗与公德:习俗只是日常惯例,公德却应严格遵守
6.价值:价值是决定行为的另一个准则
7.规范与价值:外在的约束与内心的追求
8.行为:表现规范与价值的形式
9.目的合理性行为:追求结果的行为
10.价值合理性行为:追求过程行为
11.符号:传递信息的桥梁
12.符号与相互行为:相互行为通过符号得以交流
13.相互行为与社会:社会由一连串的相互行为构成
14.相互行为的模式:“看似无形却有形”
第2章 从程看社会
1.动乱:规范约束力减弱带来的后果
2.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遵守规则与违反规则
3.地位:社会中的位置
4.地位与角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角色扮演:世界是个大舞台,而我们都是演员
6.角色冲突: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7.角色距离:远离不合适的角色
8.集团:赋予人社会属性的群体
9.集合:临时存在的群体
10.集合与集团:两者并无绝对界限
11.集合行为:恐慌与暴乱
12.流行:时尚与时髦
13.社会变迁:规范与价值的变化
第3章 从宏观看社会
1.文化:一个社会全部的符号
2.社会化:活到老学到老
3.参照群体:人生的领航员
4.性别:社会赋予的个人差异
5.性征:束缚于性别规范的性别表现
6.种族:解决国际问题及国内问题的关键
7.属性与业绩:天生具有的属性与自己赢取的业绩
8.资源与序列:反映社会不平等的标尺
9.权力与权威:操纵人的社会性力量
10.影响力与暴力:行使影响力是软性控制,行使暴力是硬性支配
11.偏见与歧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12.信念与宗教信仰:寻求救赎的心灵寄托
13.教派与膜拜团体:竞争的教派与反叛的膜拜团体
14.社会制度: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15.社会结构:社会的枝与干
16.正功能与反功能:对于社会结构的维持是有利还是不利?
17.显功能与潜功能:该功能是否被自我认识
18.功能分析:揭露社会现象的多面性
第4章 生活场景中的社会学问题
1.预言的自我实现:占卜为什么会灵验
2.规则:规则使得游戏与现实社会得以运作
3.商品化与外包化:被包装了的“生老病死”
4.旅行乌托邦:追溯巡礼与冒险的主题公园
5.后现代主义的恋爱破碎:你的恋爱进展不顺利是为什么?
6.性骚扰:性骚扰存在的根源
7.男权主义下的“强奸”意识:女性为何惧怕“强奸”
8.越轨行为的潜功能:为什么说犯罪对于社会不可缺少?
第5章 竞争与对立场景中的社会学问题
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人以类聚
2.文化资本与习惯:富人与穷人的兴趣也不同吗?
3.精英:没有考试及竞争的社会可能吗?
4.搭便车者:投票率低是为什么?
5.合法性与正当性:正确的事情真的有吗?
6.内适应:当权者不禁止批判更为有利,这是真的吗?
7.威慑力量:军队不会消失是为什么?
8.世界体系:战争不会消失是为什么?
第6章 街头场景中的社会学问题
1.价值的实现与规范的实施:穿着喜欢的东西,这是真的吗?
2.美丽的双重标准:为什么只有女性化妆?
3.革新的先驱者?早期采用者?追随者?落伍者:染发流行并固定下来是为什么?
4.炫耀性消费:面子问题?
5.美丽的双重束缚:重要的是实力还是容貌外表?
6.培养效果:爱读的杂志形成了一个人的思考方式,这是真的吗?
7.图像交流:大头贴是朋友的证明,这是真的吗?
8.地下交流:手机改变了关系,这是真的吗?
第7章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概念:用概念掌握世界
2.变量:通过变量引导至科学性思考
3.命题:通过命题打开思路
6.假说的确认:通过数据集确认假说?
7.假说的验证:假说被反复验证后成为理论
8.随机抽样:将数据进行抽样
9.有意抽样:更加现实灵活的抽样方法
10.问卷调查:辨别问卷调查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11.选项与尺度:灵活运用选项的形式和尺度
12.参与观察:通过参与观察接近集团内部
13.信息提供者与受访者:重视与信息提供者的融洽关系
14.谈话分析:通过谈话分析解剖日常生活
15.内容分析:将信息进行内容分析
16.信度与效度:区别使用准确性的标准
第8章 深入研究社会学,灵活运用社会学
1.社会学院与社会学科:在大学里学习
2.社会学系:留学去学习
3.硕士与博士:在大学研究院学习
4.教科书、词典、专业书籍与学会杂志:从书本或者杂志学习
5.社会学的最前沿:从现场学习
6.市场营销与效果研究:在商品以及服务的开发、宣传以及销售中有效运用
7.舆论调查与追踪调查:在广播电台及报社中有效运用
8.舆论的动向与重复调查:在政治及行政中有效运用
9.对抗的视角与良心的支援者:在志愿者以及抗议中有效运用
10.社会学的还原与应用:在现在,在这里,有效运用社会学
附录:著名社会学家选登
《催眠》目录:
编者序:催眠的真相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不可思议的催眠
1.催眠是什么:是催眠状态还是清醒状态
2.催眠性恍惚:催眠时身心处于何种状态
3.被动性注意力集中:比较催眠性恍惚与自然性恍惚
4.被暗示性亢进:暗示性话语的影响力
5.人们对催眠的误解:一旦被催眠就会任催眠师摆布吗
6.催眠与睡眠:催眠状态和睡着了一样吗
7.催眠时的脑波:可以看到的催眠状态的变化
8.催眠与无意识:催眠会唤起无意识吗
9.唤起无意识:与无意识世界全接触
10.与无意识交流:探察无意识世界的方法
11.被暗示性与被催眠性:容易被暗示的人就容易被催眠吗
12.催眠感受性: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催眠
13.催眠的分类:他人催眠与自我催眠
14.暗示的分类:暗示起什么作用
15.催眠深度:催眠状态都是一样的吗
第2章 催眠的历史
1.催眠的开始:原始时代的催眠
2.国王进行的御触:只有牧师可以使用的秘法
3.麦斯麦术:麦斯麦与磁气疗法
4.普伊塞格的发现:人工催眠与睡眠奇迹
5.磁气现象的起因:这是由暗示作用引起的吗
6.伽斯纳的驱魔术:疾病是恶灵的杰作吗
7.催眠麻醉:暗示的力量可以使疼痛消失吗
8.催眠命名的由来:布雷德翻开催眠史新的一页
9.南锡学派的催眠研究:利保尔特与博恩海姆的成就是什么
10.夏科对催眠的见解:南锡学派与巴黎学派的大论战
11.精神分析论的萌芽:布洛伊尔与不喝水的少女
12.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从情感宣泄疗法到自由联想法
13.弗洛伊德以后的催眠:衰落的催眠再次受到瞩目
14.库埃法:自我催眠法的诞生
15.催眠被医学界认可:国际临床实验催眠学会的创立
16.催眠概念的革命:艾瑞克森式的催眠诱导法
第3章 催眠的实
1.催眠阶段与催眠现象:被引发的催眠现象也分阶段吗
2.催眠接待:了解催眠接待的流程与目的
3.催眠的场所:什么样的地方适合进行催眠
4.进行催眠的关键点:催眠师与受试者之间的信任
5.事前面谈:事前面谈需要做哪些工作
6.催眠的危险性:催眠疗法对任何人都有效吗
7.催眠前的注意事项:进行催眠需要注意什么
8.被暗示性实验:确认受试者是否容易被催眠
9.秣眠诱导法:重复诱导法的原因是什么
10.催眠深化法:要想深化恍惚状态应该怎么做
11.“催眠术”与“催眠”的区别:为什么必须用“催眠”这个词
第4章 催眠暗示与催眠现象
1.动念动作应答法:与无意识对话的方法
2.催眠对身体的影响:催眠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3.催眠时的记忆力:催眠可以增强记忆力
4.催眠对触觉的影响:可以利用催眠暗示控制感觉
5.催眠对触感以外感觉的控制:催眠对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的控制
6.梦的诱导:催眠可以使人做梦
7.后催眠暗示:让受试者在觉醒后执行指令
8.关键字法:立刻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
9.健忘暗示:为什么要让受试者忘记催眠暗示
10.人格转换:改善人际关系的催眠方法
11.年龄倒退:追溯遗失的记忆
12.发展催眠:去体验未来的自己
13.自动记录:寻找内心深处的压抑
14.正幻视与负幻视:通过暗示引起幻视的现象
15.实验神经病:用催眠来制造心理问题
16.前世疗法:你相信自己有前世吗
第5章 催眠诱导与催眠深化法
1.振子法:用硬币来实施催眠暗示
2.呼吸法:反复深呼吸就能进入催眠状态
3.要径法:用手的动作来配合催眠
4.凝视法:凝视发光物体会犯困吗
5.睁眼闭眼法:利用简单的动作进行催眠诱导
6.眼睑僵硬法:催眠过程中为什么眼睛无法睁开
7.手指固定法:手掌或手指僵硬的现象
8.手臂伸展法:通过手臂伸展使受试者进入恍惚状态
9.手臂的上抬与下落:使受试者快速进入恍惚状态的技法
10.抬手法:让受试者毫无抗拒地接受暗示
11.注意呼吸法:通过自然呼吸进入催眠状态
12.手臂僵直法:由手臂僵直进入催眠状态
13.全身僵直法:让人身体无法动弹的催眠方法
14.全身无力法:无力暗示适合在什么时候使用
15.站立后倒法:需要很高技巧的技法
16.左右运动和前后运动:通过单调的运动进行催眠
17.本能运动:能够舒缓压力的催眠技法
18.重感暗示法:通过重感暗示进行催眠的方法
19.倒数法:通过倒数数字实施催眠的方法
20.节拍器法与沉默法:用节拍和沉默使心情平静
21.台阶法与隧道法:可以体验到移动感的技法
22.交互法:反复实施觉醒和催眠暗示
23.混乱法:解除受试者对暗示抗拒的方法
24.想象法:想象力与催眠深度的关系是什么
25.觉醒法:从催眠中唤醒受试者的技法
第6章 催眠的活用方法
1.自律训练法:自己能够进行的催眠
2.治疗厌学:用催眠激发人的学习欲望
3.遗尿症的催眠治疗法:尿床也能通过催眠治疗吗
4.晕交通工具症状的克服:催眠可以使人不再晕交通工具
5.治疗失眠:从失眠意识中解放出来
6.按时起床的方法:催眠可以使在希望的时间起床
7.脸红症的克服:要想在人前不脸红应该怎么做
8.催眠戒烟法:利用催眠可以戒烟
9.催眠节酒法:想避免饮酒过量应该怎么做
10.用催眠治疗皮肤病:利用催眠使瘊子消失
11.催眠减肥法:无压力平稳减重法
12.偏食矫正法:催眠可以让孩子不挑食
13.症状置换法:用催眠把重的症状换成轻的症状
14.时间扭曲法:用催眠控制时间知觉
1s.治疗不安发作:催眠能够控制身心不安的感觉
16.自信获得法:催眠可以让人体验梦想实现的感觉
附录:催眠大师一览表
《诸子百家》目录:
编者序:百家争鸣的思想盛世
本书阅读导航
第1章 什么是诸子百家
1.什么是“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的分类
2.新出土的考古发现:诸子百家研究的新依据
3.郭店楚简的发现:如何确定百家著作的时间
4.诸子百家研究界的第二次冲击:上博楚简的发现
5.儒家、墨家、兵家、道家的相继问世:初露端倪的诸子百家
6.法家、名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的诞生:诸子百家全部出现
7.诸子百家的黄金时代:临淄——思想界的中心
8.秦始皇的思想镇压:诸子百家走向终结
9.以个人理念的实现改变世界:诸子百家的精神
10.大一统——思想的终结:百家思想界的困境
第2章 儒家
1.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一生
2.孔子以礼学为招牌广集门人:礼学是什么
3.儒家是否拥有前朝礼学的真传:孔子礼学的真实情况
4.只有周王室的官吏才是礼学的专家:被垄断的王朝礼仪
5.孔子的礼学老师究竟是谁:孔子之学的流派之谜
6.先王教诲与孔子教诲的双重性:孔子的宏伟抱负
7.孔子的政治野心:《论语》中的证据
8.以无官无品而结束:孔子的结局
9.后世儒家的宣传活动:《春秋》学
10.《中庸》的作者——子思:子思学派著作的出土
11.子思学派与孟子:子思学派对孟子的影响
12.孟子向大国国君推荐自己:孟子大显身手
13.没落的后半生:孟子的晚年
14.孟子对君主的规谏:王道的本质
15.王道政治果真能实现吗:王道政治是空想的产物
16.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与告子的争论
17.行恶是形势所迫:人本性善
18.弑主又何妨?:易姓革命
19.更替丧失统治能力的王朝是理所当然:中国——充满革命的国家
20.儒家的后世之师:荀子的一生
21.人性本恶:荀子的性恶说
22.判断善恶的标准:性恶说的特点
23.遵守圣人规定的礼仪规范:荀子的礼治主义
24.人类无须思考上天:“天人之分”的思想
25.荀子与诸子思想的矛盾:荀子在齐国
26.儒家的分裂:儒家的正统化斗争
第3章 墨家
1.晚于孔子出现的墨子:墨子的生活时期
2.墨子的出生地:从史籍中寻找答案
3.墨子的身份阶层:来自社会的思想家
4.墨子的门人中懒汉云集:墨家私学的状况
5.墨家集团的统帅——钜子:墨子的教育难题
6.墨子思想中的十项主张:十论的形成
7.十论诞生于墨子时代:《墨子》中的“十论”
8.墨子私学中的分工:私学的运营和组织
9.墨家学者的成长:战国时期的墨者
10.第三代墨家“钜子”——孟胜:为阳城君守义事迹
11.墨家思想为何日益激进?:墨者质变的原因
12.不同势力的扩大和分裂:墨家最终分裂为三派
13.墨家集团突然消失:墨家思想消失的原因
14.人与人之间的爱:“兼爱”
15.“自爱”是万恶之源:“兼爱”拯救世界
16.侵略战争=犯罪:“非攻”
第4章
1.《老子》的完成时期:《老子》的谜团
2.《老子》完成于汉初?:有关帛书《老子》
3.《老子》在战国前期便已存在:竹简本《老子》的发现
4.郭店楚简《老子》属于哪种版本?:有关竹简本《老子》的内容
5.《老子》的成书方式:抄本说是正确解释
6.《老子》的作者究竟是谁?:有关老聃
7.有关《老子》的命名问题:《老子》是否有确切的书名?
8.“道”是宇宙的造物主:《老子》中的思想
9.“道”支配万物:“道”是万物之宗
10.善建者不拔:脚踏实地最重要
11.《太一生水》中的宇宙形成论:“太一”是宇宙的造物主
12.《太一生水》之道:道的实质为天地
13.地位被降低的“道”:太一是最高的存在
14.《老子》之道获得了最终胜利:《太一生水》的失败
15.混沌的魔术师:有关庄子
16.庄子出生在宋国:极度贫困的生活
17.思想可以认知世界吗:思想的作用与能力
18.思想是假象的产物:思想的本质
19.真理的标准:思想无法拯救不幸
20.被价值判断蒙蔽的世界真相:判断标准的实质
21.“存在即合理”:“道”贯穿一切
22.平等与自由的庄子之道:道是否倡导平等与自由
23.爱不会拯救世界:混沌之死
24.生活在混沌的世界中:悟道的矛盾
25.死后的世界没有忧愁:庄子的人生观
第5章 家
1.历史上的两位孙子:《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2.中国兵书之祖:《孙子兵法》的特点一
3.战争的巨大耗费:《孙子兵法》的特点二
4.兵法的真谛:“兵者,诡道也”
5.开战前应充分分析敌我实力:“庙算”的重要性
6.持久战会摧毁斗志:战斗一定要速战速决
7.制胜战的四个等级:伐谋-伐交-伐兵-攻城
8.“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孙子的虚实观念
9.以迂为直:分进合击的战术
10.事物具有得失两面:洞察的能力
11.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君主和将军的责任及义务
12.齐威王的传奇军师:孙膑传记
13.战国时期新的战争形式:新时期的孙膑
14.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孙膑兵法》:两部兵法的不同之处
15.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车之战:上博楚简中的兵法
16.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兵法:《曹沫之陈》中的正面进攻
17.辗转诸国的军事家:吴起的传记
18.少数精锐主义的勇猛战斗:《吴子》兵法
19.只有必死的信念才能取得胜利:将军意志的重要性
第6章 法家
1.中国官僚制度基础的建立:“形名参同”
2.将工作委托于民众和官僚:慎到的法治理念
3.重视法的客观性:改人治为法治
4.法家思想的先驱:商鞅变法
5.大秦帝国根基的建立:商鞅的悲惨结局
6.思想家中的贵公子:韩非子传记
7.为什么要有“法”:法治的目的
8.对于“法”的两种看法:法治的必要性之一
9.以“法”惩戒人类的天性:法治的必要性之二
10.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形名参同”的威力
11.韩非子的赞美:能法之士
12.杰出君主的出现概率很低:韩非子的幻想
13.秦国的衰败:后世的法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