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简新华 等著
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9.12
丛书: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经济发展丛书
页数:319
定价:44.00 元
ISBN-13:9787209051705
ISBN-10:7209051708
去豆瓣看看 总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前言
第一章 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
一、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
(一)经济结构概述
(二)经济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经济结构的演变和优化
(四)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
(一)经济发展方式概述
(二)科学发展观与科学发展方式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因素
(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正确认识的若干问题
三、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
(一)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的关系
(二)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第二章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
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
(一)经济结构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一)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章 新中国经济结构的演进
一、新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演进
(一)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结构
(二)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结构变动和调整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演进
二、新中国建立时的产业结构
(一)新中国建立时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二)新中国建立时产业结构不优化的原因
三、改革开放以前的产业结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前各阶段的经济和产业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
(三)改革开放以前产业结构的优化情况
(四)改革开放开始后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的经济和产业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总体状况
(三)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优化情况
(四)产业结构进一步演进的趋势
五、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演进的总体情况
(二)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结构演进的总体情况
第四章 经济结构调整: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一、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二)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三)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模式
(四)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和任务
(五)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
二、中国经济结构难以优化的原因
(一)科学技术因素
(二)经济发展条件因素
(三)经济发展阶段因素
(四)经济发展方式因素
(五)需求因素
(六)制度因素
(七)国际因素
三、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措施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三)城乡结构调整的措施
(四)地区结构调整的措施
第五章 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方式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三)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和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及其方式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
(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和问题
第六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性和内容
(一)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性
(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内容和目标模式
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困难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三)制度缺陷的主要约束
(四)发展观念的影响
三、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途径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创造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加快发展阶段的转换
(四)建立和完善制度
四、走好经济发展方面的四条中国特色道路
(一)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走好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三)走好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第七章 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中的企业
一、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现状
(二)中国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中国自主创新的可能性
(四)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
……
第八章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第九章 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简新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产业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教育部的重大、重点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10多个在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求是》、《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中国人口科学》、《China Economist》等权威报刊在内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50多篇被包括《新华文摘》在内的刊物转载;代表作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探索》、《中国经济改革探索》、《产业经济学》等;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奖等在内的10多项奖励。
面临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已经高速增长了30年的中国经济还能不能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成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最近,美国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先生在为英国《金融时报》所撰写的《我开始担心中国经济》①的文章中指出,“两年前,中国总理温家宝曾警告称,中国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这是先见之明。然而,中国没有针对这些担忧采取措施,实施促进消费的调整政策。”相反,“中国决策者在制定宏观战略时选择了数量胜过质量的战略,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井喷式的银行贷款融资的基础设施支出大幅增长。”他认为,“中国必须让经济增长转向国内私人消费。”“这会改善中国经济的质量,在增长方面做出短期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他强调,“与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一直坚定地看好中国经济。然而现在我开始担忧了。加剧令人担忧的失衡状况的宏观战略最终会导致失败。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正是2008年至2009年全球危机和衰退的原因所在。”我觉得史蒂芬?罗奇先生的担心,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是不无道理,特别值得我们警醒、深思!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优化、根本动因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内需难以扩大,是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基本的深层次问题,也是成功迈向现代化必须有效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果经济结构不优化、发展方式不根本转变、不以扩大内需为主,中国经济不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