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1 一、研究意义/1 二、研究现状/4 三、研究思路/8 四、研究方法/13 五、创新与不足/14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认识/16 第一节 民族和国家的基础工程/16 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17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要求/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5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25 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所决定/29 第三节 新形势、新条件与新问题之必需/33 一、新形势:国际“风云变幻”/33 二、新条件:国内“巨大变化”/36 三、新问题:自身“不够适应”/41 第四节 小结: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45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与逻辑/48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48 一、曲折发展阶段(1949―1966年)/48 二、严重受挫阶段(1966―1976年)/57 三、新一轮发展阶段(1976―2009年)/60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66 一、统一认识:逻辑前提/66 二、确立目标:逻辑起点/69 三、实施教育:逻辑展开/72 第三节 小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76 第三章 1949―1966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80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83 一、强调革命的政治教育/84 二、实现统一领导与管理/87 三、坚持理论教育结合实践/90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发展/95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95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99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104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差/108 第三节 小结:成绩与错误交织,经验与教训并存/112 第四章 1966一1976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23 第一节 极“左”思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123 一、提高学生阶级斗争觉悟/124 二、鼓动学生起来造反夺权/125 三、改造学生脱离工农的思想/126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错误的路径依赖/129 一、“活学活用”/129 二、“斗、批、改”/132 三、“上山下乡”/135 第三节 以阶级斗争为主要任务的四支队伍/138 一、学校革命委员会/138 二、军宣队和工宣队/14l 三、工农兵学员“上管改”委员会/145 第四节 小结:一个“负帕累托改进”的过程/148 第五章 1976―2009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52 第一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与重建/152 一、“痛定”后的认识/153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认识/158 三、“碰撞”后的再认识/166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与改进/173 一、战略定位的重新审视/173 二、科学规划的系统尝试/177 三、方法途径的努力拓展/183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187 一、新理念的确立与弘扬/187 二、工作体系的培育与构建/191 三、长效机制的创建与推进/196 第四节 小结:科学性日益增强的过程/199 第六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207 第一节 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目标/20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208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12 第二节 合理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类途径/214 一、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215 二、日常工作的有效配合/219 第三节 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24 一、队伍建设的意义/224 二、队伍建设的要求/227 第四节 小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230 结语:立足历史,面向未来/23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235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237 参考文献/243 后记/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