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词汇研究

叙
论今文《尚书》词汇特点及传统词汇研究方法(代前言)
一 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及词义引申的内动力
(一)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是保存了大量本义义项
1.《说文》用本义,今文《尚书》书证亦用本义
2.《说文》用引申义,今文《尚书》书证却用本义
3.《说文》用本义,《说文》引《书》用引申义,而今文《尚书》仍用本义
(二)单音多义名词动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是言语者的转喻隐喻思维和词类转换
1.转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2.隐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3.实词之间的词义转化、实词虚化形成词类转换引发的词义引由
4.词义虚化引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三)单音多义名词、动词的引申系统,语义相关的单音多义名词、动词的引申路径
二 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一)单音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1.单音形容词的语义类型
2.单音形容词的同义类聚
3.单音形容词的反义类聚
(二)复音形容词的构词类型及其特征
1.复音形容词和形容性短语的识别策略
2.联绵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类型
3.迭音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4.附音形容词特殊的构词形式
5.复合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三)形容词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
1.形容词的来源
2.形容词的发展
3.形容词实义虚化
三 同源词的音义关系及形成机制
(一)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音关系
1.重迭型
2.相交型
3.离合型
(二)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义关系
1.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亦有异
2.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基本无别
3.词汇意义空虚,语法意义相通
4.词汇意义相近或相同,语法意义基本相同
(三)今文《尚书》同源词形成的机制
1.话语经济机制
2.联想心理机制
四 成语的结构类型、音律节奏和演变规律
(一)成语的原型结构与非原型结构
1.原型结构
2.非原型结构
(二)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
1.成语的语法结构
2.成语的语义关系
(三)成语的音律节奏
1.平仄相对
2.乎仄相替
(四)成语的语义分类和语义构成方式
1.成语的语义分类
2.成语的语义构成方式
(五)成语的演变规律
1.增加
2.删减
3.改换
4.紧缩
5.移位
6.分取
7.组合
8.概括引申
(六)汉语成语的形态标准应限于四字格
五 通假的特征、原则方法和通假的成因
(一)实词通假的早期特征
1.一个被借词,有几个通假词
2.一个通假词可以作几个词的通假词
3.被借词和通假词双向通假
4.只用通假词通假义,不用被借词本义
5.既用被借词词义,又用通假词通假义
6.周一词,既有本义,又有通假义
(二)虚词通假的语例分析和界定标准
1.连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2.介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3.语助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4.语气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5.叹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6.副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三)通假的原则和方式
1.通假词和被借词的声音联系
2.通假词和被借词的词形联系
(四)通假词与多义词、区别词、同源词、异形词的辨析
1.通假词与多义词
2.通假词与区别词
3.通假词与同源词
4.通假词与异形词
(五)通假的形成机制
六 词义研究的传统方法述论
(一)“因声求义”的理论和实践
1.“因声求义”的理论根据
2.“因声求义”的理论探索
3.“因声求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二)“据形索义”的理论和实践
1.“据形索义”的理论根据
2.“据形索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3.“据形索义”训诂方法的局限与启示
(三)“正形寻义”的理论和实践
1.“正形寻义”的理论根据
2.“正形寻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四)“依文绎义”的理论和实践
1.“依文绎义”的理论根据
2.“依文绎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五)“语法定义”的理论和方法
1.“语法定义”的理论根据
2.“语法定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主要参考书目
上古专书词汇研究的新创获(代跋)
后记
论今文《尚书》词汇特点及传统词汇研究方法(代前言)
一 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及词义引申的内动力
(一)单音名词动词的词义特点是保存了大量本义义项
1.《说文》用本义,今文《尚书》书证亦用本义
2.《说文》用引申义,今文《尚书》书证却用本义
3.《说文》用本义,《说文》引《书》用引申义,而今文《尚书》仍用本义
(二)单音多义名词动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是言语者的转喻隐喻思维和词类转换
1.转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2.隐喻性认知思维引发的词义引申
3.实词之间的词义转化、实词虚化形成词类转换引发的词义引由
4.词义虚化引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三)单音多义名词、动词的引申系统,语义相关的单音多义名词、动词的引申路径
二 形容词的语义分析、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
(一)单音形容词的语义分析
1.单音形容词的语义类型
2.单音形容词的同义类聚
3.单音形容词的反义类聚
(二)复音形容词的构词类型及其特征
1.复音形容词和形容性短语的识别策略
2.联绵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类型
3.迭音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4.附音形容词特殊的构词形式
5.复合形容词的构词方式及其特点
(三)形容词的来源及其发展演变
1.形容词的来源
2.形容词的发展
3.形容词实义虚化
三 同源词的音义关系及形成机制
(一)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音关系
1.重迭型
2.相交型
3.离合型
(二)今文《尚书》同源词的语义关系
1.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亦有异
2.词汇意义有异,语法意义基本无别
3.词汇意义空虚,语法意义相通
4.词汇意义相近或相同,语法意义基本相同
(三)今文《尚书》同源词形成的机制
1.话语经济机制
2.联想心理机制
四 成语的结构类型、音律节奏和演变规律
(一)成语的原型结构与非原型结构
1.原型结构
2.非原型结构
(二)成语的语法结构与语义关系
1.成语的语法结构
2.成语的语义关系
(三)成语的音律节奏
1.平仄相对
2.乎仄相替
(四)成语的语义分类和语义构成方式
1.成语的语义分类
2.成语的语义构成方式
(五)成语的演变规律
1.增加
2.删减
3.改换
4.紧缩
5.移位
6.分取
7.组合
8.概括引申
(六)汉语成语的形态标准应限于四字格
五 通假的特征、原则方法和通假的成因
(一)实词通假的早期特征
1.一个被借词,有几个通假词
2.一个通假词可以作几个词的通假词
3.被借词和通假词双向通假
4.只用通假词通假义,不用被借词本义
5.既用被借词词义,又用通假词通假义
6.周一词,既有本义,又有通假义
(二)虚词通假的语例分析和界定标准
1.连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2.介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3.语助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4.语气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5.叹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6.副词通假的语例分析
(三)通假的原则和方式
1.通假词和被借词的声音联系
2.通假词和被借词的词形联系
(四)通假词与多义词、区别词、同源词、异形词的辨析
1.通假词与多义词
2.通假词与区别词
3.通假词与同源词
4.通假词与异形词
(五)通假的形成机制
六 词义研究的传统方法述论
(一)“因声求义”的理论和实践
1.“因声求义”的理论根据
2.“因声求义”的理论探索
3.“因声求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二)“据形索义”的理论和实践
1.“据形索义”的理论根据
2.“据形索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3.“据形索义”训诂方法的局限与启示
(三)“正形寻义”的理论和实践
1.“正形寻义”的理论根据
2.“正形寻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四)“依文绎义”的理论和实践
1.“依文绎义”的理论根据
2.“依文绎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五)“语法定义”的理论和方法
1.“语法定义”的理论根据
2.“语法定义”在《尚书》训诂中的实践
主要参考书目
上古专书词汇研究的新创获(代跋)
后记
钱宗武,教授,扬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国际《尚书》学会会长,《古汉语研究》、《语文科学》等学术期刊编委、特约审稿。曾先后赴欧美、日韩、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多次主持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讨论。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最早见于九十年代初原国家教委社科司主编的《中国100所高等院校青年教授概览》,后陆续见载于《世界名人录》等著述。出版著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参与或主持的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
《尚书》本称《书》,前人把它解释为上古的史书。相传孔子对它作过删削整理。《隋书·经籍志》说:《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至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
比价列表
商家 | 评价 (0) | 折扣 | 价格 |
![]() | 暂无 | 中图缺货N个月 | ![]() 545天前更新 |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