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修订版)
作者:冷方南 编
出版: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3
页数:715
版本:2
定价:198.00 元
ISBN-13:9787509164204
ISBN-10:7509164206
去豆瓣看看 章 外感时病
节 感冒
第二节 风温
第三节 春温
第四节 暑温
第五节 湿温
第六节 秋燥
第七节 中暑
第八节 疟疾
第九节 霍乱
第二章 肺系病证
节 咳嗽
第二节 哮病
第三节 喘证
第四节 肺痨
第五节 肺痿
第六节 肺胀
第七节 肺痈
第八节 矽肺
第九节 失音
第十节 鼻渊
第三章 心脑病证
节 惊悸怔忡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健忘
第四节 失眠
第五节 嗜眠
第六节 癫狂
第七节 痫证
第八节 眩晕
第九节 中风
第四章 脾胃病证
节 呕吐
第二节 噎膈
第三节 反胃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胃痛
第六节 胃痈
第七节 腹痛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痢疾
第十节 便秘
第十一节 肠痈
第十二节 脱肛
第十三节 诸虫
第十四节 牙痛
第五章 肝胆病证
节 黄疸
第二节 胁痛
第三节 肝痈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郁证
第六节 疝气
第七节 积聚
第六章 肾系病证
节 淋证
第二节 癃闭
第三节 尿浊
第四节 遗尿
第五节 遗精
第六节 阳痿
第七节 水肿
第八节 关格
第九节 奔豚气
第十节 耳鸣耳聋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节 汗证
第二节 虚劳
第三节 消渴
第四节 痰饮
第五节 悬饮
第六节 瘿气
第七节 发癍
第八节 衄血
第九节 咳血
第十节 吐血
第十一节 便血
第十二节 尿血
第十三节 低热
第八章 肢体经络病证
节 头痛
附:面风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 痹证
第三节 痿证
第四节 腰痛
第五节 脚气
第六节 麻木
第七节 痉病
第八节 风疹块
第九节 颤证(颤振)
第十节 厥证
第十一节 狐(上“或”下“虫”)
第十二节 肥胖
方剂索引
冷方南,教授,祖籍山东省海阳市,1936年12月2日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1957年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本科(六年制),1963年毕业后分配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内科工作24年,期间奉调于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两院合办研究生部(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作两年;1987年奉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二附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工作。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承担国家课题“中医痹证临床研究”、部级课题“中医证侯规范研究”,均任课题组长。为更好地完成部级课题,作好症状学、证候学、疾病学研究的学术准备,提出组织编写《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负责起草编写大纲、体例设计、组织样稿起草和编写办公室等实质性工作。 1982-1990年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组织研发“胃痛系列药”(气滞胃痛颗粒、虚寒胃痛颗粒、阴虚胃痛颗粒)、“痹证系列药”(寒湿痹颗粒、湿热痹颗粒、寒热痹颗粒、瘀血痹颗粒、尴痹颗粒);组织痹病专业委员会集体编著《痹病论治学》并任副主编。 1980年起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秘书长,组织研发“儿童多动症系列药”(已批产静灵口服液);“乙肝系列药”(乙肝清热解毒颗粒、乙肝益气解郁颗粒、乙肝养阴活血颗粒);“肾炎系列药”(肾炎解热片、肾炎消肿片、肾炎温阳片);“感冒系列药”(表实感冒颗粒、表虚感冒颗粒、风热感冒颗粒、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秋燥感冒颗粒、少阳感冒颗粒)。结合系列药临床研究,主编《儿童多动症临床治疗学》《肝炎论治学》《肾炎临床治疗学》《感冒论治学》等专著。2006年主持召开“全国首届肾病尿毒症专题学术会议”并任会议学术主席,主编《肾衰尿毒症临虏;治疗学》一书。 著述和主编的学术著作还有《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倡导养阴的朱丹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中国中成药优选》《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中国基本中成药》(一、二部)和古医籍校勘《丹溪手镜》《脉因证治》《症因脉治》《本草乘雅半偈》等。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修订版)》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后世温病学说等作为主要理论根据,密切结合中医内科临床实际,运用“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方法分证,着重阐述辨证分析和治疗;在选方时,经方、时方并蓄,皆以临床疗效为取舍标准,尤其对清末和近代名老中医的效方作了部分选录。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修订版)》分外感时病、肺系病证、心脑系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系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等8章,共收中医内科常见病证84种。每个病证分概述、证候治疗、参考方、文献别录等四项,尤其突出证候治疗。每一证候的论治分为“四诊摘要”“辨证分析”“论治法则”“*方剂”“备用方剂”“随症加减”“辨治按语”等,详加阐述。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修订版)》内容丰富,上迄《黄帝内经》,下至近代,对中医内科主要典籍文献进行了系统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供中医院校师生、研究生及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人员学习提高之用。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