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下册)

目 录内容简介
第7章 电化学
7.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及法拉第定律
7.1.1 原电池和电解池
7.1.2 法拉第定律
7.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7.2.1 离子的电迁移
7.2.2 离子的迁移数
7.2.3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7.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7.3.1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7.3.2 电导的测定
7.3.3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7.3.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7.3.5 电导测定的应用
7.4 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7.4.1 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和平均离子活度因子
7.4.2 离子强度
7.4.3 德拜休克尔(DebyeHückel)电解质溶液理论及其极限公式
7.5 电化学过程方向判据及其应用
7.5.1 电化学过程方向判据
7.5.2 判据的应用
7.6 可逆电池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7.6.1 可逆电池
7.6.2 标准电池
7.6.3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7.7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7.7.1 用可逆电池的数据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7.7.2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问题
7.7.3 电池可逆放电时的反应热
7.7.4 能斯特方程
7.8 电动势的组成及电极电势
7.8.1 电池电动势的组成
7.8.2 电化学势概念简介
7.8.3 电极与其电极液之间的电势差
7.8.4 液体接界电势及其消除
7.8.5 电极电势
7.8.6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7.9 电极的种类
7.9.1 第一类电极
7.9.2 第二类电极
7.9.3 第三类电极
7.9.4 离子选择性电极
7.10 原电池的设计及其应用
7.10.1 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电池
7.10.2 将中和反应设计成电池
7.10.3 将沉淀反应设计成电池
7.10.4 将扩散过程设计成电池——浓差电池
7.10.5 化学电源
7.11 分解电压
7.11.1 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
7.11.2 实际分解电压与析出电势
7.12 极化作用
7.12.1 极化现象
7.12.2 极化曲线的测定
7.12.3 电解池与原电池极化的区别
7.1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8.1 概论
8.1.1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8.1.2 统计系统的分类
8.1.3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8.1.4 统计方法的分类
8.2 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能级、量子态与简并度
8.2.1 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
8.2.2 运动自由度
8.2.3 分子的平动能级
8.2.4 双原子分子的转动能级
8.2.5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能级
8.2.6 电子运动与核运动的能级
8.3 最概然分布
8.3.1 微观粒子的分布
8.3.2 最概然分布
8.4 能级分布的微态数
8.4.1 定域子系统能级分布的微态数
8.4.2 离域子系统能级分布的微态数
8.5 玻尔兹曼统计
8.5.1 经典玻尔兹曼统计
8.5.2 按量子力学修正了的玻尔兹曼统计
8.5.3 BoseEinstein统计
8.5.4 FermiDirac统计
8.5.5 几种统计方法的比较
8.6 粒子配分函数的定义、性质及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8.6.1 粒子配分函数的定义
8.6.2 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8.6.3 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
8.6.4 能量零点的选择对配分函数的影响
8.6.5 能量零点的选择对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8.7 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8.7.1 平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7.2 转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7.3 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7.4 电子运动与核运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8 统计热力学在理想气体中的应用
8.8.1 理想气体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8.8.2 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8.9 热力学定律的统计力学解释
8.9.1 热力学第一定律
8.9.2 热力学第二定律
8.9.3 热力学第三定律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界面现象
9.1 界面现象的本质
9.1.1 界(表)面张力
9.1.2 关于界面的描述
9.1.3 多组分、多界面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9.1.4 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9.2 气液界面现象
9.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9.2.2 弯曲液面的蒸气压
9.2.3 亚稳状态
9.2.4 溶液表面的吸附
9.2.5 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质
9.3 气固界面现象
9.3.1 气固界面上的吸附
9.3.2 气固吸附理论
9.4 液固界面现象
9.4.1 润湿现象
9.4.2 接触角与杨氏方程
9.4.3 接触角与沾湿、浸湿和铺展的关系
9.4.4 毛细现象
9.4.5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9.5 液液界面现象
9.5.1 液液界面的铺展
9.5.2 液液界面张力
9.5.3 不溶性单分子表面膜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化学动力学
10.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和速率方程
10.1.1 反应速率的定义
10.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10.1.3 速率方程
10.1.4 非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分子数
10.1.5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10.1.6 总包反应的速率方程
10.1.7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10.2 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10.2.1 一级反应
10.2.2 二级反应
10.2.3 零级反应
10.2.4 n级反应
10.2.5 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特征小结
10.3 速率方程的确定
10.3.1 尝试法
10.3.2 半衰期法
10.3.3 初速率法
10.3.4 隔离法
10.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4.1 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
10.4.2 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活化能
10.4.3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0.4.4 理想气体反应时两种速率常数对应的活化能间的关系*
10.5 典型的复合反应
10.5.1 对行反应
10.5.2 平行反应
10.5.3 连串反应
10.6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
10.6.1 速控步骤近似法
10.6.2 稳态近似法
10.6.3 平衡态近似法
10.6.4 复合反应的活化能
10.7 链反应
10.7.1 链反应的特征
10.7.2 直链反应的机理及速率方程
10.7.3 支链反应与爆炸
10.8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0.8.1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0.8.2 阿伦尼乌斯活化能(实验活化能)与临界能的关系
10.8.3 碰撞理论导出的阿伦尼乌斯公式指前因子
10.8.4 简单碰撞理论的校正
10.9 过渡态理论
10.9.1 势能面
10.9.2 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艾琳方程
10.9.3 艾琳方程的热力学表示形式
10.9.4 过渡态理论导出的阿伦尼乌斯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10.10 溶液中的反应
10.10.1 笼效应
10.10.2 原盐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
10.11 光化学反应
10.11.1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次级过程
10.11.2 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10.11.3 量子效率和量子产率
10.11.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10.11.5 温度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0.11.6 光化学平衡
10.11.7 化学发光*
10.11.8 激光化学简述*
10.12 催化作用
10.12.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0.12.2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和催化反应活化能
10.12.3 催化剂的基本特征
10.13 均相催化反应
10.13.1 酸碱催化
10.13.2 配位催化
10.13.3 酶催化反应
10.14 多相催化反应
10.14.1 固体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
10.14.2 表面反应控制的气固相反应动力学
10.14.3 气固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0.15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胶体化学
11.1 分散系统及胶体系统概述
11.1.1 分散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11.1.2 胶体系统的分类
11.1.3 溶胶系统的特点
11.2 溶胶的制备及净化
11.2.1 制备溶胶的一般条件
11.2.2 制备溶胶的方法
11.2.3 溶胶的净化
11.3 溶胶的动力性质
11.3.1 布朗运动
11.3.2 扩散
11.3.3 沉降与沉降平衡
11.4 溶胶的光学性质
11.4.1 丁铎尔(Tyndall)效应
11.4.2 雷利(Rayleigh)公式
11.4.3 溶胶的颜色
11.4.4 超显微镜与粒子形状、大小的测定
11.5 溶胶的电学性质和胶团结构
11.5.1 溶胶粒子表面电荷的来源
11.5.2 电动现象
11.5.3 溶胶双电层结构模型与ζ电势
11.5.4 胶团结构
11.6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11.6.1 溶胶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
11.6.2 溶胶的聚沉
11.7 高分子溶液与唐南平衡
11.7.1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11.7.2 唐南平衡
11.8 乳状液、微乳液
11.8.1 乳状液的定义及分类
11.8.2 乳化剂和乳状液的稳定性
11.8.3 乳状液的破坏
11.8.4 微乳液
11.9 凝胶
11.9.1 凝胶及其通性
11.9.2 凝胶的分类
11.9.3 凝胶的形成
11.9.4 凝胶的性质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7.1 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及法拉第定律
7.1.1 原电池和电解池
7.1.2 法拉第定律
7.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7.2.1 离子的电迁移
7.2.2 离子的迁移数
7.2.3 离子迁移数的测定
7.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7.3.1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7.3.2 电导的测定
7.3.3 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7.3.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7.3.5 电导测定的应用
7.4 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因子
7.4.1 电解质的平均离子活度和平均离子活度因子
7.4.2 离子强度
7.4.3 德拜休克尔(DebyeHückel)电解质溶液理论及其极限公式
7.5 电化学过程方向判据及其应用
7.5.1 电化学过程方向判据
7.5.2 判据的应用
7.6 可逆电池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7.6.1 可逆电池
7.6.2 标准电池
7.6.3 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7.7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7.7.1 用可逆电池的数据计算反应的热力学函数
7.7.2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问题
7.7.3 电池可逆放电时的反应热
7.7.4 能斯特方程
7.8 电动势的组成及电极电势
7.8.1 电池电动势的组成
7.8.2 电化学势概念简介
7.8.3 电极与其电极液之间的电势差
7.8.4 液体接界电势及其消除
7.8.5 电极电势
7.8.6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7.9 电极的种类
7.9.1 第一类电极
7.9.2 第二类电极
7.9.3 第三类电极
7.9.4 离子选择性电极
7.10 原电池的设计及其应用
7.10.1 将氧化还原反应设计成电池
7.10.2 将中和反应设计成电池
7.10.3 将沉淀反应设计成电池
7.10.4 将扩散过程设计成电池——浓差电池
7.10.5 化学电源
7.11 分解电压
7.11.1 分解电压与理论分解电压
7.11.2 实际分解电压与析出电势
7.12 极化作用
7.12.1 极化现象
7.12.2 极化曲线的测定
7.12.3 电解池与原电池极化的区别
7.13 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8.1 概论
8.1.1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8.1.2 统计系统的分类
8.1.3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8.1.4 统计方法的分类
8.2 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能级、量子态与简并度
8.2.1 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
8.2.2 运动自由度
8.2.3 分子的平动能级
8.2.4 双原子分子的转动能级
8.2.5 双原子分子的振动能级
8.2.6 电子运动与核运动的能级
8.3 最概然分布
8.3.1 微观粒子的分布
8.3.2 最概然分布
8.4 能级分布的微态数
8.4.1 定域子系统能级分布的微态数
8.4.2 离域子系统能级分布的微态数
8.5 玻尔兹曼统计
8.5.1 经典玻尔兹曼统计
8.5.2 按量子力学修正了的玻尔兹曼统计
8.5.3 BoseEinstein统计
8.5.4 FermiDirac统计
8.5.5 几种统计方法的比较
8.6 粒子配分函数的定义、性质及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8.6.1 粒子配分函数的定义
8.6.2 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8.6.3 配分函数的析因子性质
8.6.4 能量零点的选择对配分函数的影响
8.6.5 能量零点的选择对热力学函数的影响
8.7 粒子配分函数的计算
8.7.1 平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7.2 转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7.3 振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7.4 电子运动与核运动配分函数的计算
8.8 统计热力学在理想气体中的应用
8.8.1 理想气体热力学函数的计算
8.8.2 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8.9 热力学定律的统计力学解释
8.9.1 热力学第一定律
8.9.2 热力学第二定律
8.9.3 热力学第三定律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界面现象
9.1 界面现象的本质
9.1.1 界(表)面张力
9.1.2 关于界面的描述
9.1.3 多组分、多界面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9.1.4 界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9.2 气液界面现象
9.2.1 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9.2.2 弯曲液面的蒸气压
9.2.3 亚稳状态
9.2.4 溶液表面的吸附
9.2.5 表面活性剂及其性质
9.3 气固界面现象
9.3.1 气固界面上的吸附
9.3.2 气固吸附理论
9.4 液固界面现象
9.4.1 润湿现象
9.4.2 接触角与杨氏方程
9.4.3 接触角与沾湿、浸湿和铺展的关系
9.4.4 毛细现象
9.4.5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
9.5 液液界面现象
9.5.1 液液界面的铺展
9.5.2 液液界面张力
9.5.3 不溶性单分子表面膜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化学动力学
10.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和速率方程
10.1.1 反应速率的定义
10.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10.1.3 速率方程
10.1.4 非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基元反应分子数
10.1.5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
10.1.6 总包反应的速率方程
10.1.7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
10.2 速率方程的积分式
10.2.1 一级反应
10.2.2 二级反应
10.2.3 零级反应
10.2.4 n级反应
10.2.5 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特征小结
10.3 速率方程的确定
10.3.1 尝试法
10.3.2 半衰期法
10.3.3 初速率法
10.3.4 隔离法
10.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0.4.1 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
10.4.2 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活化能
10.4.3 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0.4.4 理想气体反应时两种速率常数对应的活化能间的关系*
10.5 典型的复合反应
10.5.1 对行反应
10.5.2 平行反应
10.5.3 连串反应
10.6 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方法
10.6.1 速控步骤近似法
10.6.2 稳态近似法
10.6.3 平衡态近似法
10.6.4 复合反应的活化能
10.7 链反应
10.7.1 链反应的特征
10.7.2 直链反应的机理及速率方程
10.7.3 支链反应与爆炸
10.8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0.8.1 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
10.8.2 阿伦尼乌斯活化能(实验活化能)与临界能的关系
10.8.3 碰撞理论导出的阿伦尼乌斯公式指前因子
10.8.4 简单碰撞理论的校正
10.9 过渡态理论
10.9.1 势能面
10.9.2 由过渡态理论计算反应速率常数——艾琳方程
10.9.3 艾琳方程的热力学表示形式
10.9.4 过渡态理论导出的阿伦尼乌斯活化能和指前因子
10.10 溶液中的反应
10.10.1 笼效应
10.10.2 原盐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
10.11 光化学反应
10.11.1 光化学反应的初级过程、次级过程
10.11.2 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10.11.3 量子效率和量子产率
10.11.4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10.11.5 温度对光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0.11.6 光化学平衡
10.11.7 化学发光*
10.11.8 激光化学简述*
10.12 催化作用
10.12.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0.12.2 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和催化反应活化能
10.12.3 催化剂的基本特征
10.13 均相催化反应
10.13.1 酸碱催化
10.13.2 配位催化
10.13.3 酶催化反应
10.14 多相催化反应
10.14.1 固体催化剂表面上的吸附
10.14.2 表面反应控制的气固相反应动力学
10.14.3 气固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10.15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胶体化学
11.1 分散系统及胶体系统概述
11.1.1 分散系统的定义及分类
11.1.2 胶体系统的分类
11.1.3 溶胶系统的特点
11.2 溶胶的制备及净化
11.2.1 制备溶胶的一般条件
11.2.2 制备溶胶的方法
11.2.3 溶胶的净化
11.3 溶胶的动力性质
11.3.1 布朗运动
11.3.2 扩散
11.3.3 沉降与沉降平衡
11.4 溶胶的光学性质
11.4.1 丁铎尔(Tyndall)效应
11.4.2 雷利(Rayleigh)公式
11.4.3 溶胶的颜色
11.4.4 超显微镜与粒子形状、大小的测定
11.5 溶胶的电学性质和胶团结构
11.5.1 溶胶粒子表面电荷的来源
11.5.2 电动现象
11.5.3 溶胶双电层结构模型与ζ电势
11.5.4 胶团结构
11.6 溶胶的稳定与聚沉
11.6.1 溶胶稳定性理论——DLVO理论
11.6.2 溶胶的聚沉
11.7 高分子溶液与唐南平衡
11.7.1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11.7.2 唐南平衡
11.8 乳状液、微乳液
11.8.1 乳状液的定义及分类
11.8.2 乳化剂和乳状液的稳定性
11.8.3 乳状液的破坏
11.8.4 微乳液
11.9 凝胶
11.9.1 凝胶及其通性
11.9.2 凝胶的分类
11.9.3 凝胶的形成
11.9.4 凝胶的性质
本章要求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目 录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下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课程建设工作精神和工科物理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编写的一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使用国内物理化学常用教材的基本框架,重点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各章节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尽可能写得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严谨性。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新的内容于相关的章节之中,希望能拓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各章内都有例题,章末有思考题和习题,以便于读者自学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气体的性质、热力学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基储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本书配有学习与解题指导书和电子教案。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下册)》根据不同章节的组合与取舍,可作为化学、化工、环境、生物、轻工、材料、纺织等专业不同(80~110)学时本科生的物理化学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读者参考。
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气体的性质、热力学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统计热力学基储界面现象、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本书配有学习与解题指导书和电子教案。
《高等学校教材:物理化学(下册)》根据不同章节的组合与取舍,可作为化学、化工、环境、生物、轻工、材料、纺织等专业不同(80~110)学时本科生的物理化学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读者参考。
比价列表
公众号、微信群

微信公众号

实时获取购书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