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开拓丛书(第2辑)·走向反讽叙事: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
作者:董迎春 著
出版: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3.3
丛书:符号学开拓丛书
定价:45.00 元
ISBN-13:9787567203884
ISBN-10:756720388X
去豆瓣看看 导论
第一节 当代诗歌研究现状
第二节 80年代与话语分析
一、80年代的界定
二、话语分析:符号意义
第三节 80年代诗歌话语:原因与价值
一、选题原因
二、论述框架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80年代诗潮命名:思潮论
第一节 朦胧诗:政治型写作
一、命名
二、介入:政治型写作
三、失意:政治透支与审美疲劳
第二节 第三代诗:消费型写作思想性写作
一、命名
二、口语写作:消费型写作
三、后朦胧诗:思想性写作
四、非非主义:一种实践与形态
第三节 女性诗歌:身份性写作
一、命名
二、女性诗歌:身份性写作
第四节 大诗写作:普世性写作
一、命名
二、海子:“大诗写作”的探索者
小结
第二章 石头的转义:语言论(上)
第一节 北岛:隐喻式写作
一、北岛的隐喻
二、北岛:政治型写作
第二节 于坚:转喻式写作
一、拒绝隐喻:解构宏大叙事
二、语感:超越语义
三、冷抒情:从“恸哭”到“戏谐”
第三节 西川:提喻式写作
一、提喻:综合型写作
一、提喻:“内在性”精神关联
三、“西川体”与“思想性写作”
第四节 伊沙:反讽式写作
一、互文性反讽
一、狂欢式反讽
三、反讽:“同一性”的切断
小结
第三章 80年代诗歌“走向反讽”:语言论(下)
第一节 隐喻:“形式论”诗学(表现)
一、“朦胧诗”隐喻
二、“第三代诗”隐喻
三、“反讽叙事”隐喻
第二节 转喻:“机械论”诗学(还原)
一、“朦胧诗”转喻
二、“第三代诗”转喻
三、“反讽叙事”转喻
第三节 提喻:“有机论”诗学(综合)
一、顾城的提喻
二、“第三代诗”提喻(“后朦胧诗”)
三、海子的提喻
第四节 反讽:“语境论”诗学(批判)
一、“朦胧诗”反讽
二、“口语写作”反讽
三、反讽:走向中心
……
第四章 80年代诗歌解构与建构:文学史论
结语 反讽之后
参考文献
后记
董迎春,1977年2月生,江苏扬州人,文学博士,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现代文论、当代诗歌、电影美学。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项目6项,在《社会科学研究》、《浙江社会科学》、《北方论丛》、《甘肃社会科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文学作品集《后现代叙事》等三部。
根据后现代叙事学理论家、“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的叙述话语理论,对20世纪80年代不同“诗潮”进行整体观照,从80年代诗歌话语的语言层面展开话语剖析,还原80年代诗歌的文化现场,反思与重构当代诗歌史的写作,最终指出,80年代诗歌晚期走向反讽中心叙事,对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