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谒先哲书
作者:夏中义 著
出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9
页数:248
定价:28.00 元
ISBN-13:9787539185156
ISBN-10:7539185155
去豆瓣看看 1 学统的分娩及其人格载体/谒梁启超书
若日乾嘉学派为旗帜的清学传统是现代学统的最初受孕,那么,这学统胚胎是在先生的思想子宫发育得最好,而尊著《清代学术概论》则是其学理性分娩。
2 价值位移:从青年到晚年/谒王国维书
既然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年轻时便对学统有高度自觉,则何以在辛亥年后要毅然诀别自己曾倾心的文哲之学?何以至晚年(1923)会屈尊应召到紫禁城任废帝之“陪读”?又何以在北伐军威逼京城时(1927)拖着前清长辫而自尽深渊?
3 用生命践履碑铭/谒陈寅恪书
先生碑文倡言“自由思想,独立精神”,实是将乾嘉学风所孕育、后经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之思辨洗炼过的现代学统,提纯为简约明澈之“八字方针”,当更见学统的文化含量之凝重且幽邃。其间,“独立精神”为学统之魂,“自由思想”为学统之骨,风骨清傲,魂灵才得以发扬。
4 人海沉浮非书生所宜/谒吴宓书
当先生欲积极入世,以图事功,此即接近中古道统;当先生欲寄情艺文,怡然著述,这又近乎现代学统。一马道统,一马学统,就平素理智而言,先生欲“二马比肩同进”;但就深层情怀而言,则先生更“愿以维持中国文化道德礼教之精神为己任者”。
5 启蒙巨匠与“上卷先生”/谒胡适书
先生本无意于成为学有专长的纯粹的学人。“学人”这顶帽子,在先生眼中,未免尺寸太小,搁在头上,当不过瘾。后辈以为先生最适合戴“启蒙巨匠”这顶帽子。
6 生于斯死于斯的史家悲剧/谒吴啥书
后辈看先生的人格特征有二:一是书生当官;二是当官犹存书生气。本来,书生与官吏是两种行当,亟须两种不同的游戏规则,但先生却试着合二而一,“两栖类”,亦政亦学,亦官亦文,着意在一统体制内持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这是先生人格之可贵处,也是日后不免碰壁的麻烦处。
7 史诗之烈诗史之哀/谒闻一多书
先生之生生死死所以耐人寻味,实在是先生之人格构成太博大,太独特;不仅涉及革命史,更涉及学术史、诗歌史;不仅享有哀荣,更发人哀思;斗士、学者、诗人这三重角色之间,不仅有朱自清所赞许的圆融近乎完美,也有因多重角色之各各衍生而不免生发的彼此抵牾或耗散。
8 世纪圣人的精神遗体
9 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
附录
千禧夜答弟子问(代后记)
夏中义,1949年生于上海。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文艺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文艺理论研究》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学术著作有:《艺术链》《世纪初的苦魂》《思想试验》《新潮学案》《学人本色》等。曾主编:《大学人文读本》《大学人文教程》,这两本书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当前的高校语文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了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
清华园,这片水木清华的土地,当是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的圣地,曾几何时,它却荒了,野草掩埋着灵地。故当《九谒先哲书》依次函渴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等有涉清华背景的三代巨子,这无异于“盗墓暨招魂”,即在发掘百年先哲葬于其问的睿智、傲骨、苦泪、悔悟的同时,又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学界啼血呼唤“魂兮归来”,魂即“学统”。
比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