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仪器分析导论
1.1 仪器分析法的类型
1.2 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
1.3 仪器分析的定量方法
1.3.1 定量分析的基本依据
1.3.2 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1.3.3 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
1.3.4 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仪器分析法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1.4.1 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1.4.2 仪器分析法的发展趋势
第2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2.1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2.1.2 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
2.1.3 可见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 光谱分析法的类型
2.2.1 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2.2.2 原子光谱法与分子光谱法
2.2.3 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2.2.4 其他方法
2.3 分光光度计
2.3.1 辐射源
2.3.1 单色器
2.3.3 样品池
2.3.4 检测器
2.4 光吸收定律
2.4.1 光吸收的表示
2.4.2 Lambert Beer定律
2.4.3 透光率测量误差
2.5 发展概况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3.1 基本原理
3.1.1 电子跃迁类型
3.1.2 常用术语
3.1.3 吸收带
3.1.4 影响吸收带的主要因素
3.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2.1 主要部件
3.2.2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与类型
3.2.3 分光光度计的校正
3.3 测量条件的选择
3.3.1 偏离Lambert Beer定律的因素
3.3.2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3.3.3 测量条件的选择
3.4 分析方法
3.4.1 定性分析
3.4.2 定量分析
3.4.3 结构分析
3.5 应用与示例
3.5.1 定性分析
3.5.2 定量分析
3.5.3 结构分析
3.5.4 其他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红外光谱分析法
4.1 基本概念
4.2 基本原理
4.2.1 红外光谱的产生
4.2.2 产生红外光谱的条件
4.2.3 吸收峰
4.2.4 吸收峰的位置
4.2.5 吸收峰的强度
4.2.6 典型光谱
4.3 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4.3.1 光栅型红外光度计
4.3.2 干涉分光型红外光谱仪(FTIR)
4.3.3 仪器性能
4.3.4 制样方法
4.4 分析方法
4.4.1 定性分析
4.4.2 定量分析
4.4.3 结构分析
4.5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1 基本原理
5.1.1 原子吸收线的产生
5.1.2 原子吸收线的轮廓
5.1.3 影响吸收线轮廓的因素
5.1.4 原子吸收法定量依据
5.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5.2.1 仪器组成
5.2.2 主要部件
5.2.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类型
5.3 干扰及分析条件的选择
5.3.1 干扰及其抑制
5.3.2 测定条件的选择
5.4 分析方法
5.4.1 样品的处理
5.4.2 定量分析方法
5.4.3 分析方法的评价
5.5 应用与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6章 荧光分析法
6.1 基本原理
6.1.1 分子荧光的产生
6.1.2 荧光光谱的特征
6.1.3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6.2 荧光分光光度计
6.2.1 主要部件
6.2.2 仪器的校正
6.3 分析方法
6.3.1 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6.3.2 定量分析方法
6.3.3 荧光分析新技术简单介绍
6.4 应用与示例
6.4.1 无机离子的测定
6.4.2 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7章 色谱法概论
7.1 色谱法的分类
7.2 色谱法基本概念
7.2.1 色谱过程
7.2.2 色谱行为参数
7.2.3 基础型色谱分离机制
7.2.4 常用术语
7.3 色谱法基本理论
7.3.1 两组分分离的必要条件
7.3.2 等温线
7.3.3 塔板理论
7.3.4 速率理论
7.3.5 色谱分离方程式
7.4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7.5 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8章 气相色谱法
8.1 气相色谱法类型
8.1.1 气相色谱法特点
8.1.2 气相色谱法类型
8.1.3 气相色谱法一般流程
8.2 气相色谱法固定相及色谱柱
8.2.1 气固色谱固定相
8.2.2 气液色谱固定相
8.2.3 气相色谱柱
8.3 气相色谱仪
8.3.1 气相色谱仪的组成
8.3.2 主要部件及功能
8.3.3 检测器
8.4 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8.4.1 条件选择依据
8.4.2 实验条件选择
8.5 应用与示例
8.5.1 定性分析
8.5.2 定量分析
8.5.3 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9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9.1 液相色谱法类型
9.2 液相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9.2.1 吸附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9.2.2 分配色谱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9.2.3 离子交换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9.2.4 空间排阻色谱法
9.3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9.3.1 硅胶吸附柱色谱
9.3.2 聚酰胺柱色谱法
9.3.3 离子交换柱色谱法
9.3.4 凝胶柱色谱法
9.4 平面色谱法
9.4.1 平面色谱法的定性参数
9.4.2 薄层色谱法
9.4.3 高效薄层色谱法简介
9.4.4 纸色谱法
9.5 薄层扫描法简介
9.5.1 基本原理
9.5.2 扫描条件的选择
9.5.3 定量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10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0.1 高效液相色谱法类型
10.1.1 高效液相色谱法特点
10.1.2 高效液相色谱法类型
10.2 常用固定相与流动相
10.2.1 常用固定相及其选择
10.2.2 常用流动相及其选择
10.3 高效液相色谱仪
10.3.1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10.3.2 主要部件及功能
10.3.3 常用检测器
10.4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选择
10.4.1 提高柱效的方法
10.4.2 改善分离度的方法
10.5 应用与示例
10.5.1 定性鉴别
10.5.2 定量分析
10.5.3 应用示例
10.6 与HPLC相关的其他液相色谱法简介
10.6.1 超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10.6.2 联用技术简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11章 其他分析方法简介
11.1 近红外光谱法
11.1.1 基本原理
11.1.2 近红外光谱仪
11.1.3 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11.2 纳米荧光分析法
11.2.1 荧光纳米粒子
11.2.2 荧光纳米粒子的性能及制备
11.2.3 纳米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1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11.3.1 基本原理
11.3.2 仪器组成
11.3.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简介
11.3.4 分析方法
11.3.5 应用与示例
11.4 核磁共振波谱法
11.4.1 基本原理
11.4.2 核磁共振波谱仪
11.4.3 氢谱的解析方法
11.4.4 核磁共振碳谱简介
11.5 质谱法
11.5.1 发展概况
11.5.2 基本原理
11.5.3 基本有机化合物裂解特征
11.5.4 质谱仪及其原理
11.5.5 质谱法的应用
11.6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1.6.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1.6.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1.6.3 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技术
11.7 毛细管电泳法
11.7.1 发展概况
11.7.2 基本原理
11.7.3 毛细管电泳仪
11.7.4 分离模式及分离条件的选择
11.7.5 应用与示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附录2 气相色谱法固定液
附录3 液相色谱用表
附录4 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附录5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